开宗明义达摩宗——《坛宗》《疑问第三》习悟小札【32】
拈花一笑,心心相印。

【原典】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
【悟读】

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
此禅宗之著名公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云:和尚莫将境示人。师云:我不将境示人。”对此公案之解读,可谓是仁山智水。
在禅宗,有一种“机锋禅”,禅师和访者之间,皆是针锋相对,称之“击石火、闪电光”。对禅典机锋、转语之悟解,千万不可误会是智者之应对,其实皆是未经大脑思维之脱口而言。在佛家看来,“真法不可说,真法不可思议”,但有思虑,便非真法。
譬如,“何谓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何谓佛?”“干屎橛”;“何谓佛法?”“胡饼”……古人以为,“思而得,虑而中,尽名鬼家活计。”一旦有思虑,便有主观义。
真正的禅,是不可思议的。例如,敲钟,即敲即响,绝非敲后想一想再响。
“祖师西来意”,就是问什么是真正之佛法?达摩西来,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祖师西来意,有人说是“悟佛知见”,其实,祖师西来无他意,明心见性如此也。
无论是禅宗学徒,还是禅宗研究者,皆把研究“祖师西来意”看作是极其重要之事情,一度成为一种时尚,类似之公案颇多。比如,学僧问谷山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谷山答曰,“半夜鸟儿头戴雪,天明哑子抱头归。”
无论何种答案,皆是高僧大德以一句没有意味或者无厘头之语让学徒自己参悟,皆是直下截断问者之言语思路,使其直探心源,学徒一旦豁然参悟,才知宝藏原是 “自家故物”。
佛主之拈花一笑,蕴含的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之心境,不着形迹,超脱一切,是一种“无相、涅槃”之生命境界。
本品韦刺史为大师设大会斋,明确强调自己弘扬的是达摩大师之宗旨。达摩为中国禅宗之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执于)文字,教外别传”。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在纸上求妙法,笔尖蘸干洞庭湖”。此广为传颂之佛门偈颂。 “达摩西来一字无”,是说祖师西来没有带来任何经卷。此偈极言“返观内照,观心自在,即心即佛”之般若智慧。
“佛在心头,不假外求”。若纸上谈兵,执于文字,摆脱文字之束缚。“执于一念,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自在于心间。”
与庄共舞——万物齐一吾丧我【《齐物论》1】
真有逍遥处,总能歌齐物。【原典】南郭子綦(qi)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tà)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jī表示疑问)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新用户97560OBk2023-07-27 18:29:28
0000庄子外篇《田子方》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庄子外篇《田子方》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本篇内容比较杂,各部分的写作特点也不尽同。篇幅长短不一,且各不相连。但总起来看还是以无为之道为主线,通过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说明道的存在、道的重要性、得道至人所具有的品质等。本篇按照讲述的内容分成十一个部分,分别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一【原文】0001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 摘自《管子·形势》 解释:符合规律的事物,虽然暂时弱小,以后必定会强大;违背规律的事物,虽然暂时成功,以后必定会败亡。
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摘自《管子·形势》解释:符合规律的事物,虽然暂时弱小,以后必定会强大;违背规律的事物,虽然暂时成功,以后必定会败亡。猜您喜欢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易者达物伪。——佚名《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戚施不可使仰——左丘明《国语·晋语·胥臣论教诲之力》《学而篇》1.11章修改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注释】▲父在观其志:观其事父之心,侍奉父母能否真心诚意。志:“志者,心之所之也。”(《说文》)《毛诗序》曰:“在心为志。”▲父没观其行:观其居丧之礼,父母去世以后真心哀恸悲伤。“没”,去世。紫网2023-10-15 08:34:390000什么是天道?什么是天之道?什么是天命?道德经第九章便是天之道
什么是道?什么是天道?什么是天之道?什么是天命?道德经第九章的核心思想便是天之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是道德经第九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什么是天之道。其实,道就是天道,也是天之道,也是天命,它们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其实质都是一回事。《道德经》开篇就已经说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紫网2023-10-14 12:25:0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