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地》:道就是如临深渊,沉得住气,做好风控,“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庄子《天地》: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万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耻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广,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荡荡乎!忽然出,勃然动,而万物从之乎!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大小、长短、脩远。”“漻”音聊指清澈,“考”敲击,“耻通于事”羞耻精通琐碎小事,“脩远”修远。本段大意:天道居于深渊,随万物感应,得道者素朴本心,无色无声,通晓本性,与万物相和。 庄子这段描写的是“王德之人”,也就是得道者有什么特点,道如何具体体现出来,写的神采奕奕,十分形象。这里的王德之人,时刻保持静止,如深渊,不看,不听,心里只有最原始本性,因此可以看穿万物本质,获得精神真谛。这个给我们启示显然是保持冷静,“沉默是金”,世俗说法是有城府,好听一点是沉住气,庄子说法是心如深渊,一个意思。城府是高墙环绕,外面人看不见城内情形,深渊类似,因为太深,幽暗深沉,深不见底,深不可测。看似故弄玄虚,其实保持本性初心,毕竟世界本源就是一,就是静,就是无色无生,寂静涅槃。遇事沉得住气,就是保持本心冷静,一动不如一静,大部分时间冷静,不得已时候才动,这个辩证法很有趣也很适用。比如我们常说的“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就是基于沉得住气。很多生活例子。比如,讨论技术业务问题,原本正常讨论,不同观点很自然,但是慢慢有了不满,带有情绪化,一定是沉不住气了,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或者真的知道自己掌握信息是对的,别人就是不接受,不能接受别人不接受,这也是问题。抗美援朝期间,作为副手的邓华曾经不同意某次作战计划,三次提出反对意见,均被否定后,表示“参谋最多表达三次意见,之后就是服从”,虽然事后证明邓华意见更加合适,但是任何情况下,都是谁决策谁担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尽可能的表达我们看法,但是坚决不去强迫别人接受,这才是合适的认知观,也是道。道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德,叫做德行,最佳德行就是保持冷静,不冲动,不妄言,不妄行,也就是老子所说“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不是不说不做,而是先冷静再说再做,少说少做。保持冷静好处,可能失去所谓机会,但是确保风险控制,这其实也是底线思维,不求最好,但求不要最差,适用任何情形,比如家庭教育、日常交流看法、炒股投资、重大决策等。只不过,保持朴素原始的冷静心态太难了,平时都知道好处多多,遇事就会原形毕露,把冷静变成本能反人性,需要持久训练,才有翁同龢自勉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陈刚丨奇观念与晚明文学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9日第2746期第A05版,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陈刚老师授权发布!奇观念与晚明文学陈刚书目文献2024-02-12 15:06:08
0003王诩-【揣篇第七----原文1-2和译文1-2】
作者:潘长宏2023年4月29日王诩,别名禅,生卒年不详,又称王蝉、道号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祖籍朝歌(今淇县)城南。战国时期传奇人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溱湖之恋2023-07-29 08:59:13
0000《老子释微》——第三十二章
《老子》RECOMMEND作者:老子推荐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01道常无名、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02译文道永远是无名,处于朴质状态的。虽然极其细微,天下却没有人能使它臣服。侯王若能守住它,万物将会自然地宾服。紫网2023-10-14 12:13:590000国学中归纳人生第三养-----少年养志
作者:潘长宏2023年8月4日在我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中,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和财富,有一部分在我们当今人看来一点也不过时,在我国的国学中,把人的一生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却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并朝着这个方面迈进。归纳出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中年养德,老年养心。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第三养-----少年养志。溱湖之恋2023-08-08 17:35:43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