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之:农家


dxdr大写的人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农家思想和主张:
01.顺民心,忠爱民
农家看到,民心是不可违背的,“顺民心”是一切统治的基础,贤明的统治者能够顺应民心,以民心向背作为自己行为的指针。《管子·牧民篇》提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由此可见,农家通过“民心”这个概念,初步感觉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儒家的民本主义还要进了一步。
“忠爱民”是统治天下的基本方式,农家看到从事耕种的农民的辛苦,要求统治者要体恤百姓疾苦,不可巧取豪夺。《管子·权修篇》提出“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要求统治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可巧取豪夺,不能对百姓剥削太重,也就是要减轻赋税,轻徭薄役;同时要注意节约,不能穷奢极欲。这里虽然已经改变了许行的人人平等劳动的主张,但这样的改变无疑是统治者更易接受的。
02.修饥谨,救灾荒
在《管子》一书中,农家还非常关注农业灾害问题,提出“修饥谨,救灾荒”。农家将水灾、旱灾、风雾雪霜、疾病、虫灾合称为“五害”,认为“五害”是危害百姓生活和生产的重大灾害,因此,一个贤明的统治者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当务之急在于扫除“五害”,只有解决了这些灾害问题,解除百姓的痛苦,百姓才会服从统治。在《管子》的作者看来,水灾是最危险的自然灾害,尤应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这样,灾害意识就成为农家民本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
03.农本商末
“农本商末”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先秦农家力主“农本商末”,推动统治者确立这项基本国策,并促进社会认同这一价值观念。 农家认定,农业是一切财富的基础和来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富足,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商业则是破坏和损耗社会财富的根源。商人不会创造财富,只不过是拿别人的产品,买贱卖贵,从中渔利,同时,商人还要吃饭和穿衣,要大量消费农民生产的粮食和布帛。不仅如此,农民劳动多而收获少,商人却付出少而收获多,这种反差和对比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什么?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种古老的哲学观念,主要在东方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影响。这一观念强调宇宙、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旨在探讨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寻求生活的和谐与平衡。以下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简要阐释:0000说说伊通满族自治县的来历
紫网2023-10-13 16:31:530000“来年收不收,八月初一看四样”,到底要看什么?农村老话可预兆
六月初一看当年,八月初一看来年。农历的八月也被称为“月母天”,其天气变化关系着来年的年景。俗话说:来年收不收,八月初一看三样,到底要看什么?晴天好,还是下雨好?老祖宗留下的农谚可预兆。1、看刮风紫网2023-10-16 11:45:400000让你知道这些民间俗语的利害(5)
收藏者:文学之都客2023年11月25日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文学之都客2024-02-20 16:09:21
0000中元节习俗
1、中元普渡:传闻人死后就会化为鬼魂,游荡于阴间。不过每到中元节之时,地府孟婆就会打开通往人间的大门,让鬼魂们来到人间寻找食物、看望亲人。2、祭祖:祭祀以求三官大帝庇佑子孙后代平安顺遂。3、烧纸钱:给亲人烧纸钱,以让先人在阴间有钱花。尽管在不少人看来这是迷信,但烧纸钱习俗流传久远,表达了对先祖的孝敬和怀念。4、放河灯:放河灯,用来照亮前路,方便先祖回家。紫网2023-10-15 12:42:5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