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7991

中国上古“辨方正位”:指南针之前的办法,考古一再印证史料

百家杂评百家杂评2024-03-04 10:11:010

如何确定方向,即周礼中所说的“辨方正位”,如今看似简单,但在蛮荒的远古,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是人类的一大步。谈及这个问题,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指南针”。

指南针,古称司南,古人以此可以辨方正位,避免迷失方向。根据史书推测,大概战国时期已有原始的司南,宋朝沈括“方家制磁针”,说明最迟宋朝时已有更精确的司南——指南针。

但问题是,现代考古发现的史前遗址,比如距今6500年的濮阳西水坡遗址,其中一个墓主头部朝向是精准的“正南”,类似考古发现层出不穷,那么在指南针或司南出现之前,中国古人如何“辨方正位”?

其实,如何辨方正位,辨别东南西北,史书早有记载,现代考古不仅一再印证史书记载,而且还改写认知。因为,中国掌握辨方正位的时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立表测定方位

所谓“立表测影”,就是树立一根杆子,正午阳光照射杆子,根据以此在“圭尺”上“勾”出的影子长度,来确定季节情况(下图),其中冬至最短、夏至最长。

起初,古人使用的是腿骨(西水坡遗址考古得到证实),又称“股”,又称“髀”,故而才会有“勾股”之说。同时,因为数学源于天文,测影的工具是“髀”,故而又有“周髀算经”之说。

除了确定时间之外,立表测影还能确定空间,其中之一就是辨方正位。

周髀算经记载:“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另外,周礼等文献也有相关记载,还指出“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便更准定向。

简而言之,首先是立表,其次是以表为中心点画一个圆,第三是将日出、日落的表影相连,如果是一条直线,那么这就是“正东西”,通过中心点且与东西向垂直的就是“正南北”。当然,为了精确,还要参考正午表影和北极星的方向,甚至越是大事越要多次测量。

这种方式辨方正位,肯定存在一定误差,后世也在不断改进,比如汉代淮南子中加了“游表”等,但基本原理没变。

中国二绳文化

问题至于,中国古人何时掌握立表测位之法呢?考古发现了上古“二绳”遗存,证实早在7000年前,中国人已经掌握通过立表之法的“辨方正位”!

通过上文可知,立表正位之法,就是先测定东西,再是与之垂直的南北,如此就形成了一个“十”字形。

“十”字相交的两条线,最初是用准绳度量的,故而被后世称为“二绳”。《淮南子.天文》:“子午、卯酉为二绳。”

十字相交,确定东南西北,被称为“四方”。加上二绳中间交点,就变成了五位。合起来,就是“四方五位”。

其中,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被称为“四维”,四方与四维合称八方,加上中间交点,就是“八方九宫”。其中,我们熟知的九宫图,一般就是指洛书。

上述是文献中的二绳相关记载,以此对照,就会看到早在7000年前,中国已经出现二绳文化。

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其中出土了一件圆形陶器(见上图)。显然,上图横竖交叉的就是二绳,中心点还被特意标出,应该是象征太阳。

国家文物局编写的《秭归柳林溪》指出:绝对年代最保守的估计是“距今7500—6500年”,可以简称“距今7000年”。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距今7300年,该遗址出土过630个字符,其中也出土了二绳图像(下图左)。学者冯时认为“安徽蚌埠双墩则发现完整的九宫图,是二绳加上四维。”

在此之后,安徽凌家滩遗址、商朝遗址、周代遗址、秦汉遗址等,都出土过二绳图像,越到后期越精确、越完整。

下图,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西汉汝阴侯墓)中出土的西汉太一九宫式盘,可以清晰的看到“八方九宫”。

因此,中国古人掌握立表测影与“辨方正位”的时间,必然是在7000年前。考虑到7000年前已有二绳图像,说明掌握立表测影或定位的时间,显然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应在上古农业大发展之前。中国多数地区处于温带,四季分明,决定了想要农业大发展,就必须掌握较为精确的“农时”,而要掌握农时,在当时要么夜观天象、要么立表测影。

余论

关于本文话题,还有两点值得一谈:

首先,中国古人对所处空间位置、对“辨方正位”极为重视,故而才会发展出深厚的二绳文化等等,进而在后来发现指南针。

其次,关于辨方正位,中国史书与考古,构成了完整的“发展链、证据链”,有因有果,有头有尾,再次表明中华文明的确是“原生文明”。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西方宗教中的“十字架”,与中国“二绳”,两者有无联系?或者说,西方十字架是不是“二绳”西传的结果?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