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杀湖南人?解开尘封600年的湖南大屠杀谜团
湖南大屠杀,准确来说是“洪武屠湘”,发生于明朝初期。但是这件事在历史上却是迷雾团团。清朝修的《明史》多是明朝遗老编写,因此刻意提高对明朝的评价,对此事一字未提。反而是明朝的《明实录》以及《明史记事本末》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
总之,正史基本上对“洪武屠湘”不提,因此导致人们逐渐忘记了这段历史。但是,成千上万的家谱、族谱、县志却记载着这件事。例如《叶氏谱》中记载:“洪武屠湘,血流漂杵,鬼昼哭,十室一室居人,九室堆骨”。《厚雅田王氏谱》载:“湖以南,丁洪武杀运,扫境空虚矣!”。《吕氏宗谱》中记载:“洪武血洗”。周德伟的《周德伟散文存稿·先君事略》写道:“至今乡人言朱元璋血洗湖南,犹震慑。”

许多地方志也记载了洪武屠湘的事情,离乳期《常宁志》中记载:“盖湖南大遭屠戮后,调江西户口安插,时各处安插已遍,唯常宁、贵阳于廿八年遭奉虎满之乱,又屠将半,故有隙地以为屯,且为捍御瑶人之所,此衡郡诸邑皆无而常宁独有之者也”。
洪武屠湘在湖南、江西一带民间传播很广,至今到处都有流传。可见,官方记史载刻意回避这段历史,而这么多家族都有“洪武屠湘”的阴影,可见这并非空穴来风。既然如此,我们就结合各种资料来看看其中的前因后果。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1363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最终陈友谅惨败,政权覆没,其旧部大多归顺了朱元璋。湖广有两位重要的官员出自于陈友谅系,分别是湖广参政易华和税吏杨从政。

杨从政主政湖广的税收后,就急于表现,于是在湖广大肆搜刮。湖南一带本应缴纳三万三千石米粮,但是他却借口易华当年曾为陈友谅出了十万八千石军粮,所以要征收九万九千石。《明史纪事本末》中的“易华事略”中说:“杨从政征湘乡米粮,原应三万三千石,而华曾助陈友谅军粮十万八千石,故征九万九千石。”易华知道后,就带领湖广乡民包围了税务衙门,扬言必杀杨从政。

杨从政逃脱后,立即到朱元璋这里告状。朱元璋听说湖广的百姓不愿意为大明王朝多交税,大怒,于是下令常遇春带领大军征湘。易华在湘潭一带召集了四十八洞土司准备抵抗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宣称如果易华不死,就要血洗湖广。易华见兵力悬殊,不愿牵连过广,就选择跳水自杀。
一夕,椎牛飨士,四十八寨诸豪酋长,歃血誓师。是时,公年已七十,据鞍指挥,往来参战,胥候令行。浏阳一县,亦因例比规银八万,闻公起义,率众依以自壮,长、岳、衡、宝、永、道,同时响应。——《易闻远公传》
关于朱元璋进攻采易华的信息,在正史中的记载也是比较模糊的。然而,蛛丝马迹还是有的,例如1368年,朱元璋称帝,其祝词就记载了朱元璋消灭易华的事情。
“帝赐英贤李善长、徐达等,为臣之辅,遂有戡定采石水寨蛮子海牙、方山陆寨陈也先、袁州欧祥、江州陈友谅、潭州王忠信、新淦邓明、龙泉彭时中、荆州姜珏、濠州孙德崖、庐州左君弼、安丰刘福通、赣州熊天瑞、辰州周文贵、永新周安、萍乡(应为湘乡之误)易华、平江王世明、沅州李胜、苏州张士诚、庆元方国珍、沂州王宣、益都老保等处狂兵,息民于田里。”——《明太祖集·即位告祭文》
易华因为带领当地百姓反抗洪武的暴政,因而被当地的土司奉为英雄。湘潭人罗汝怀在《绿漪草堂文集·祈雨说上》中记载“元末有上湘人易华,聚乡勇于此山御寇,殆所谓寨主者。每迎神循行田里,则各色旗伞金鼓铁铳纸爆狂奔喧阗,僧道徒众饮酒盛气汗喘将事,谓之抢雨。”当地人竟然称呼易华抵御明军是“御寇”,可见当地人是非常崇拜易华的。
“明洪武元年,指挥同知蔡迁从常遇春追饶鼎臣,下湘潭,杀汉王所置参政易华于乌石峰下”;“青山在城西南百里,千霄叠翠,萦嶂环青,中有石祠祠祀易华,云'华兵败保此,后死为神’”。——《湘潭县志》

易华庙
朱元璋得知易华跳水,就下令军队撤退。但是后来朱元璋又听说易华并没有死,而是被湖广乡民救起来,又逃走了。朱元璋大怒,于是下令军队再次进入湖广,开始了大屠杀。
这次大屠杀,导致湖南一带大量的平民死亡,所谓“千村血洗,万灶烟寒”。由于出征湖南的常遇春,因此屠杀的事情是难免的。常遇春是明朝军队中有名的屠夫,他曾经在怀庆、泰州、潍县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屠杀的发起者是常遇春,不过百姓认为是朱元璋下令来的,因此说是“洪武屠湘”。

在大屠杀之后,朱元璋下令将江西的人口大量迁徙到湖南,这就是所谓的“江西填湖广”。湘潭有记载称:“历朝鼎革,荼毒生灵,惟元明之际为惨,湘潭土著仅存数户,后之人多自豫章来”。1935年,湘乡调查了当地各姓族谱,发现其先祖多数由江西迁来,土著尚有一部,但人口不发达。文献记载和统计结果相互印证。谭其骧说:“湖南人来自天下,其中以江西居多”。

虽然大量的移民进入了湖广,进入了湘乡,但是朱元璋却规定湘乡的每年必须上交粮赋十万八千七十三石九斗零。于是,在整个明朝时期,湘乡县都必须要交这么多粮食,导致当地百姓苦不堪言,许多百姓被迫逃亡。
湘乡人将这种多交的税粮叫做“堕粮”。在万历年间,湘乡县令向朝廷禀报“邑之最重而亟难反者,在赋役。识者谓赋役之重,治之污隆、俗之升降因之…力本不足,末是逐。输将无策,文是舞。城社里闬之蠧,从而投间抵隙于其间。”但是明朝皇帝不敢改变朱元璋的规矩,因此这个政策一直持续了下去。

易氏族谱
清朝建立初期,湖广总督张长庚上奏说“窃照湘、浏二县,调敝残邑,实非沃土而硗确之区。科粮偏重者,盖缘明初土逆易华助粮陈友谅,致洪武初收索饷私征之册,遂成雠怨加增之事,二县故尔永为定额。”最终在清朝乾隆三年,才废除了这个“堕粮”。
因为易华抵抗朱元璋的税收政策,导致了当地的百姓遭到了屠杀,导致幸存者遭到了几百年的不公平待遇,许多人都逐渐责怪起了易华后人。因此,易华后人在清朝修的家族基本都在为易华的事情做辩护,其中提到“反归狱华公,至今以为口实”“湘民归咎于公,千载莫白”。
越南历史丨南越南总统吴庭艳:通过打压保大皇帝上台,因为家族模式治国倒台
对于世界历史爱好者来说,南越南的历史一直是被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很多国际局势爱好者甚至认为,由于越南地理的特殊性,南越南和北越南分立的局面很可能重现。越南统一于1970年代的中期,迄今为止还不到半个世纪的光景。而越南之所以能完成统一,很大程度在于南越南本身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大程度在于南越南总统吴庭艳的统治模式,让人感觉无法接受。1、阮朝风云人文之光2024-02-18 14:06:50
0000一农民娶了一个懒老婆,她不做饭,也不同房,10年后,老农发现,老婆的身份不简单
1971年,一老农民贪便宜,娶了一个不要彩礼还比自己小10岁的懒老婆。懒老婆不但不会做饭,也不答应同房。岂料10年后,老农震惊的发现,他老婆的身份不简单!1971年,陕西农民魏振德因一时贪图便宜,娶了一位不要彩礼的漂亮媳妇许燕吉,没想到她竟是一个大学生且身世不凡。48岁的魏振德是陕西眉县一个贫困农民,他失去了前妻,只带着一个10岁的儿子艰难度日。紫网2023-10-17 13:40:4000020台湾美女替父回大陆寻亲,在老家见到88岁父亲部下,坚持守诺60年
1948年12月,国民党骑兵连长易祥还在备战,突然就接到了撤退命令,这不由让他喜忧参半。高兴的当然是自己可以提前赴台,烦恼的是,按照规定,他只被允许带三个人同行。此时地易祥早已成家生子,而妻子和两个儿子就把三个名额占满了。不过,他考虑到身为连长,赴台后的许多工作都离不开副官和秘书,况且他们都是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自然也想为他们争取赴台的机会。历来现实2023-07-27 18:23:54
0000此人深谋远虑,比刘伯温还厉害,只用9个字便让朱元璋坐稳江山
朱元璋,这位由一个贫穷的僧人成为明朝开国皇帝的传奇人物,他的成功除了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决断,更得益于身边的一群英才。其中,刘伯温无疑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然而,史书的笔墨多少有些忽略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朱升。他虽然没有刘伯温那样耀眼的光芒,但他的建议却为朱元璋铺设了成功之路。我们都知道刘伯温的聪明才智,他的贡献被誉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但其实,朱升的贡献并不逊于刘伯温。紫网2023-10-14 15:44:000000民国佳丽17岁嫁给54岁才子,意外怀孕16次,晚年道出婚后生活幸福
1936年8月的一天,郭镜心遇到一件蹊跷的事,昨天女儿是哭着嫁出去的,说自己根本不愿意嫁给一个年龄比自己父亲还大的男人;可仅是隔了一夜,女儿回门的时候,她已经喜笑颜开,眉间眼角流露的是藏不住的喜悦。郭心镜感到不可思议,他想象不出,新婚之夜,到底发生了什么?老新郎到底用了什么招数,让女儿产生如此大的变化?紫网2023-10-16 16:45:3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