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有三不随,随了家不兴”,这三种礼,千万不要随!在生活中,要牢记了

随礼,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份子钱”,也就是红白喜事中的“随份子”,是传统风俗中的一种礼数。
但现在随礼多用在喜事上,白事随份子钱,叫“帛金”而不叫随礼,这也是对逝去者的一种尊重,听起来也比较适合白事的场景。
随礼,意义和送礼差不多,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的沟通,但主要是用在一些喜事上来。
以前的随礼,主要是在婚事上,被邀请的人前去,都会随礼,有物品,也有金钱,都是庆贺喜事的一个心意。
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随礼都是金钱,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礼不单单是婚事了,出现了很多要随礼的喜事,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所以在生活中,有些随礼是不能随的,随了只会消耗自己的钱财。
所以说“礼有三不随,随了家不兴”,这三种礼,随了只会消耗自己的钱财,还不讨好,所以在生活中,千万不要随这三种礼。

01

敛财之礼——不要随

敛财之礼,也就是以各种名头喜事,来宴请亲戚朋友同事等,来赚取随礼的前,就好像《大红包》电影里面演的一样,什么“份子钱”都有,这就是敛财礼!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颠覆三观的事情,比比皆是,有些道德败坏之人,以巧夺名目之名,办各种宴会,专门赚随礼钱,小事大摆宴席,看似庆祝,实就是为了“敛财”。
这种礼,我们就不要随了,随了只会劳神伤财毫无意义,搞不好,一年就随了几个月的工资了,还滋长这种道德败坏之事。
所以我们遇到这样的小事大摆的宴席,我们最好拒绝,如果随了,那你就有去不完的宴席,随不完的礼,真的是钱走财散。

02

无回礼的——不要随

随礼之所以叫随礼,这是因为,你这次去了,下次你办喜事,所收到的随礼和你随出去的礼是同等价值或者相近的价值。
就好比你参加亲戚的婚宴,随两百,那么下次你举办婚宴的时候,你的亲戚也是随同等或者相近的“份子钱”,这样的有回之礼,才是真正的随礼。
而在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能收更多的随礼,不管认识多久或者多久不联系,统统发出邀请,来就能收多点,不来也没关系,并且往后他们要摆喜宴,也不会邀请带我们,又不用回礼,所以我们这种礼我们就不要随了。
这种喜宴,如果我们遇到,大家合在一起随礼即可,没必要自己一个人随,这样又不显得没有礼数,又不影响彼此以后会接触到。而如果是无关紧要的,我们就不要随了,随了也白随。

03

无邀请之礼——不要随

俗话说“白事不请自到,红事不请不到”,有些宴席,没有请到我们,我们是不能不请自到的,这会被认为,没有礼数。
并且没有请到你,一般都是认为,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到请你的地步,所以这样的宴席,我们就算知道了,我们也不用随这礼的。
就算你们彼此之间关系,你感觉很好,但是没有邀请到你,你也不能去参加,也不能叫人替你随礼,这会显得格格不入,这也会让人家尴尬,所以没有邀请的喜宴,我们是不能去和随礼的。

结语:
随礼是交际中的一种礼数,但不能作为敛财的工具,对于一些“万恶的随礼”,我们要勇于拒绝。随礼,是一种祝福,是一种沾喜气的行为,随礼不管多少,有心即可,不可攀比、重礼,否则劳神伤财。
“家中有三象,神鬼不敢撞”,到底是指哪三象?你家有吗?
一个家庭生活得幸不幸福,关乎到每个人的成长,尤其是尚未成年的孩子们,他们未来的性格与家庭氛围密切相关。社会也是由一个个家庭为基本组成单元。试想一下,如果每一个家庭都相处得十分融洽,生活过得十分幸福,那么整个社会也必然是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修善无上2023-07-28 13:14:21
0000古人八句话,胜读十年书!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但人生苦短,没有那么多的试错机会。很多时候,一失足便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来不及了。所以我们要学习经典,学习古人几千年来为我们总结的经验和智慧,才能让人生少走弯路。一、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一声佛号一声心2023-07-28 13:43:57
0000哈拉帕文明的这个古老汉字,证明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就是华夏创造
嗯,有人说这是在练瑜伽。然而抱雪斋说,这是在修习华夏的伏羲先天易丹法。而且这是最晚五千年前通过象雄文明的雍仲本教传播到印度河流域的。证据就是哈拉帕印章上号称没人能够破解的文字,实际上就是华夏夷族的古文字。至少在一万年以前,华夏夷族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和伏羲先天易学。在殷墟甲骨文出现之前,华夏古文字已经使用了超过五千年。抱雪斋读易笔记2023-07-29 12:29:00
0000中国古人很聪明,南京西京北京都在中国,为什么东京就在日本
中国古人很聪明,南京西京北京都在中国,为什么东京就在日本中国古人自古以来以聪明睿智而著称,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文明杰作。南京、西京、北京等名字,都坐落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凝结着千百年的历史与智慧。紫网2023-10-17 12:08: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