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立激励机制,稳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在稳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方面,为了留住双师素质教师,让其感觉到成为双师素质教师成就比没成双师素质教师时要高,让其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鼓励,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一是设立一定数量的奖励基金。这项奖励基金专门对取得“双师”证书的教师进行奖励,并在职称评定时给予优先考虑。二是完善校内分配制度。拉开分配档次,扩大校内分配自主权,对双师素质教师提高课时津贴;待遇分配时,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以及成绩突出的双师素质教师倾斜,以吸引和稳定人才。三是拨出专项经费,选送优秀双师素质教师和即将成为双师素质教师的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或参观考察,鼓励其从事教学科研研究。四是大胆使用双师素质教师,使其脱颖而出。双师素质教师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用好这批人,对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素质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坚持“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原则,把40多名优秀的双师素质教师分别安排到各系部担任中层领导和学科带头人。五是建立了教师终身学习制度。对双师素质教师也同样要求其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参加和开展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个案二: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属全日制国家公办普通高校,学校已有百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地处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隆平高科技园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四季花香,是省级“园林式单位”。学校占地975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学校现设有植物科技、机械及自动化等9个系,开设专业31个,全日制在校学生近8000人,是农业部能力教育体系教学试点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工513人。其中专兼职教师352人,有正、副教授122人,中级技术职称161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占70%以上。有22人在省部级以上专业学术团体中担任理事长、常务理事、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学校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与培训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如下:
(一)良好的实习和实训条件,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及其成长提供了环境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传统的重视实践性教学的职业院校,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生活服务保障体系,有图书馆2栋,各种实验与实习场地88个,仪器设备价值近6000万元,有专供学生技能训练的各类训练中心近30个,有对各种职业技能进行鉴定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级计算机信息技术考试站及100多个遍及全国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优越的实训和实习条件,为在本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支持。
(二)培训双师素质教师的思路清晰,措施得力
在培训双师素质教师问题上,学校领导的思路是清淅的,他们认为,高职教育需要的是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素质教师,校企双方要共同完成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任务。学校要完成对教师的教育理论、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和提高,而企业要给教师一定的职业实践经历,并完成对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在合作培训师资的形式上,可以是企业带技术资料、最新教学软件,派专家来学校集中培训教师;也可以是学校派专业教师去企业接受实践技能的培训。高职院校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教师,企业具有先进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和雄厚的资金,又急于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校企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有助于培养高职院校所需的双师素质教师,也可以促进企业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利用。
(三)稳定的高素质兼职专业教师,带动了整个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经过实践摸索,学校把兼职教师比例控制在25%左右,因为比例过大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过小则不符合竞争机制。聘用兼职教师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专业发展快、淘汰也快,兼职教师对于促进各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允许教师队伍中有一定的人员流动,能促进学校自身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聘用的兼职教师多来自研究所、工厂,有下岗工人、退休职工、外校老师、在读研究生等,他们当中很多都具备“双师素质”的条件,且以返聘的兼职教师居多。他们理论强,专业技术过硬,学校安排一些中青年教师跟随这些兼职教师学习和锻炼,采取一帮一的导师制和帮扶制度,很好地发挥了兼职教师的作用,为加强和壮大学校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该院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了70%。
个案三: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始办于1951年,由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主办,教学业务归湖南省教育厅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5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约占专任教师的35%,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7.6%。有中南五省唯一的国家级高职高专实训基地,设有1个国家级精品专业、2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办学实力居湖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前茅。学校产学研成果丰硕,特色鲜明,办学实力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一流,在2004年5月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该校在师资建设方面着重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几年的实践摸索与研究中,该校总结出一条适合其发展亦能充分体现其特色的途径,那就是始终把校企合作当做加快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培养,并使之尽快达到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有效途径。加之该学校与株洲电力机械机车厂是隶属关系,因此,在“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引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学校严格贯彻执行《高职高专院校人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和要求,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等六条途径全方位培养、建设双师素质师资:一是每位专业教师定点挂靠一个企业,一方面进行现场锻炼,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跟踪学习现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生产现场。专业教师在学校工作一段时间后,再送到工厂培训,使之确保能跟上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二是对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的青年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近年共安排100余人次到现场进行锻炼,并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他们进行技术等级鉴定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使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三是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参加上岗训练、到实训基地参加新技术培训。如该院教师带领学生到上海地铁实习,教师自己也得到不断提高,2003年7月该院选送了7名教师到深圳通业接受地铁方面的新技术培训。四是选送教师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如数控专业教师到天津中德培训中心学习数控新技术等。五是依托企业,直接引进了50多位具有现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一线。该院领导中就有5人曾在生产、技术、管理一线工作过。六是常年聘请20多位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既有教授级高工,又有高级技师,中国工程院刘友梅院士受聘为该院名誉教授,担任了《电牵》专业教师的导师。他们或通过学术讲座把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或直接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学校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已达到57%以上,这些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已逐步成为直接实施产学结合教育的主导者,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保证。
第四节国外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借鉴
一、国外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情况
(一)在德国
实施高职教育的主要机构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专科高等学校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学校,它们在70年代初相继成立。德国的教育分成两个系列。其一是职前职业教育系列,这是属于高等教育学历的系列;其二是职后职业继续教育系列,属于非高等教育学历的系列。两大系列相互沟通,如接受非高等学历职业继续教育者,只要补修文理高中课程就可转入高等学历的职业教育系列就读。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要为导向的,毕业生既应具备较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一种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将设计转化成生产的“桥梁型”技术人才,是一种将决策付诸实施的“执行型”管理人才。
(二)在美国
实施高职教育的主要机构是遍及全美各地的社区学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社区学校已发展成为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并兼顾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转学业教育等多种职能的文化与教育中心。社区学校针对职业技术教育中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强调以实际应用为方向,以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主,特别强调实践课程和活动。一般院校实践课占全部学时的40%~60%。
(三)在英国
实施高职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多科技术学校。英国政府签发了题为《关于多科技术学校与其他学校的计划》的白皮书,明确宣布:通过合并相关学校建立少量的多科技术学校,并提出,多科技术学校不再是大学的补充,而是与它们平起平坐的院校。多科技术学校的特点体现在:其一,课程多样化,学校既有全日制课程,也有工读交替制课程,还有夜校、脱产短训班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部分时间制课程;其二,证书灵活多样。学校不仅提供各种课程,而且还鼓励学生选修形式多样的证书课程。如:国家证书、高等国家证书以及学校证书等。灵活多样的课程及证书为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正是这些特点赋予了英国多科技学校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