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52600000008

第8章 《老子》(1)

如果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喻为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道家不但是汇聚文化河流的源头活水,也是这条历史时空中奔腾不息的长河的主流之一。道家之名始于汉代,在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中,道家最初被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改称“道家”,列为先秦诸子“九流”之一。秦汉以降,在形成传统思想文化源头的九流十家中,只有儒家和道家真正能够保有显著地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

从学派史的角度看,先秦是道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春秋末年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则是道家学派的奠基性著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地下简帛文献的出土以及道家研究的新开展,曾经笼罩在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上的疑问逐渐澄清,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老子》玄妙精微、内蕴丰富的思想体系,观照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一《老子》题解

关于老子其人和著作,最重要的依据来自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据司马迁记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曾当过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图书馆的史官),孔子曾向他请教过有关古礼的问题。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在叙述老子生平事迹之后,太史公又记录了与孔子同时的楚人老莱子曾著书言道家之用的传言,同时也记录了孔子死后一百余年的周太史儋被认为就是老子的传说。司马迁的记述,有含混游移之处,曾引起后世的争论,但老子长于孔子,《老子》一书是老子亲手撰著,共五千言,分上下篇,言道德之意等叙述却是清楚明白的。

20世纪,关于老子及《老子》书的年代、老子与《老子》书的关系曾引起广泛的争论。《老子》成书的时代,就有孟子庄子之后说、战国末期说以及秦汉之际说和汉初说等推断。《老子》作者的问题,也有詹何、杨朱、太史儋等猜测。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新的材料和证据能够推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关于老子与《老子》书的基本叙述。相反,新的考古发现,特别是《老子》简帛文献的出土,可以帮助我们推证司马迁的记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老子》的两种帛书写本,其抄写年代在秦汉之际或西汉初年。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有三种《老子》节抄本。根据考古学家断定,该墓约下葬于公元前4世纪末期,至迟不晚于公元前3世纪早期,也就是孟子和庄子还活着的时候。这表明《老子》在此前已经流行,怀疑《老子》为晚出的判断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在没有新的证据表明《老子》作者另有其人之前,春秋末年的周守藏室史老聃应被视为《老子》书的作者。

在流传的《老子》中,以王弼注本和河上公本最为盛行,又以王弼本影响最著。这里我们首先根据王弼注本,并结合其他版本,来了解和认识《老子》书的结构和内容。

王弼本《老子》分为八十一章。首章言“道”,第三十八章言“德”,前三十七章通常被称作“道经”,后面部分通常被称为“德经”,实际关于“道”、“德”的讨论在两部分是交错互见的。就分章而言,值得指出的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无论是甲本还是乙本,其编排次序与王弼本不同,都是今本的《德经》在前而《道经》在后,帛书《老子》乙本不分章,甲本有些段落前有圆点标志,但是否是分章标志并不能确定。帛书《老子》的发现,使我们能够了解《老子》古本的一些基本面貌,也很好地解释了韩非子《解老》和《喻老》两篇文献先说“德经”而后解“道经”的原因。王弼本《老子》文笔晓畅,其形式与内容,颇合司马迁描述的“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记载,是一个经过整理加工而流传广泛的版本。

《老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经典。

《老子》的思想玄妙精微,包蕴丰富,义理深邃,突破了上古三代对鬼神、上帝、天的信仰,以理性的精神贯注于对天地人之道的认识和分析,其思想体系以道论为核心,包括形上探求、社会政治理论和人生关怀三个方面。

道论是《老子》形上探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哲学形上智慧的源泉。

赵孟頫书《老子》

概而言之,《老子》的道论是内涵宇宙生化之源与万物存在之本双重意义规定的本根论。具体言之,首先,《老子》所言之“道”具有明确的宇宙生成意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五十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对这些规定无论作何解释,其中“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意义都很明确。应该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老子之“道”之所以能取代商、周的上帝和天的信仰,与老子道论明确提出宇宙生成的系统解说,从而对自然、社会的存在与演进获得更强的解释力不无关系。其次,《老子》之“道”又有万物存在之本的形上意义。“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章),“道常无名朴”(《老子》三十二章),“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三十五章),道非感官所能觉知,超乎感觉经验和名言规定。“道者,万物之奥也”(《老子》六十二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老子》三十四章)“道”是万物存在的最终依据和究竟所持,“道”具有超越经验世界的形上学本体色彩。作为对自然和人类生化之源与存在之本的总概括,道是一种最根本的存在,它无始无终,无名无象,先于一切事物存在而又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就其超越性而言,道是“无”,就其实在性而言,道是“有”。“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老子之“道”由此而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由本根意义生发,《老子》之道又有规律性的意义。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老子又说:“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反”。这一规律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一是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的始基,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老子》十六章)老子道的这种相反相成、返本复初的辩证特性是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思维的源泉。

老子还从道本根的超越性出发,对人的语言和认识的局限进行了反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道超越于人的经验把握和语言规定。老子主张通过彻底排除感觉经验,抛弃语言概念,“塞其兑,闭其门”(《老子》五十二章),“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以“致虚极,守静笃”的虚静冥想来观照万物,回归于道。

老子思想并非纯粹的哲学思辨。老子通过道论所开启的终极视域,以独特的眼光和特殊的视角观照宇宙人生,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怀。

“道”的最根本特性是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由于天地人同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因此,天道自然无为,人道也应该效法天道,无为而自然。老子提出了绝圣弃智、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理论,对儒家的有为政治进行了批判。通行本《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社会政治主张,要求统治者像圣人一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老子》二章),以达到“为无为,而无不治”(《老子》三章)的政治理想。在新发现的郭店竹简《老子》甲组中,通行本《老子》十九章中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分别作“绝智弃辩”、“绝伪弃诈”,表明早期道家的政治思想并非专门针对儒家的政治主张而发,但竹简《老子》丙组中,也有“大道废,安有仁义”的话,说明老子对强调仁义的有为政治还是反对的。老子的政治理想是返回小国寡民的自然状态,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

老子的人生关怀有两个基本向度:一是效法自然,返璞归真,以回归人的真实和自由的本性;一是贵身防患,治身养性,以保有现实生命的存在。

老子通过对人类文明本质的深层思考和对伴随文明进化而来的某些弊端的深刻揭露,提醒人们“人”和“人的生活”的本来面目及重要意义,指出了人类自由和超越的可能性和方向——效法自然,返璞归真。老子反对人为物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三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老子》十五章),老子追求的是自然、玄通与朴真的得道与体道的理想人格。老子人生关怀中这一基本向度,后来被庄子所继承和发展。

老子从自然主义出发,又表现出对人的现实感性生命的关怀。老子认为“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遵道而行才能保有生命,不入死地:“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老子》五十章)老子还把得道之人喻为“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的“赤子”(《老子》五十五章)。在老子眼里,“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要求人们柔弱处下,贵身防患,保全生命。老子人生关怀中这一向度,成为杨朱乃至后世道教加以发挥与改造的内容。

《老子》正是以“道”为本根,通过“自然无为”这一理论主干,建构出天人一体同源的理论体系,以之推演出丰富的社会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老子》源流

郭店竹简本《老子》《老子》的版本,从时间顺序看,在竹简《老子》和帛书《老子》之后,传本数量虽多,溯本求源,主要有托名汉河上公的《老子河上公章句》本、汉严遵《老子旨归》本、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等。下面介绍这些版本的基本特点以及历代的注疏情况。

1.郭店楚墓竹简本《老子》节抄本

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战国楚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竹简《老子》的三组节抄本,此为郭店楚墓竹简本《老子》。甲组共有竹简三十九枚,简长32.3厘米,编线两道,编距13厘米,简端梯形。乙组共有竹简十八枚,简长30.6厘米,编线两道,编距13厘米,简端平齐。丙组共存竹简十四枚,简长26.5厘米,编线两道,编距10.8厘米,简端平齐。这三组简所保留的《老子》,全部加起来只相当于今本的三分之一左右,章序与今本有较大差异,文字也有不少出入,三组内容基本无重复。郭店竹简本老子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老子》古本,其下葬年代基本断定为公元前四世纪晚期至公元前三世纪早期,说明《老子》在此前相当长的时间内已经流行。从思想内容看,由于竹简本《老子》为节抄本,无法反映当时流行的古本《老子》全貌,但从思想内容看,还是有其特点。首先,竹简本《老子》除甲组的个别篇章有关于道的形上描述外,大多为治国修道的内容,显然编选者的志趣是在后者。其次,在竹简本《老子》中,对应通行本《老子》中严厉批判儒家思想的内容有不同的表述。如王弼本《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在竹简本《老子》甲组中为:“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没有对儒家圣人仁义的批判。这反映竹简本《老子》产生和流行的时候,儒道两家的对立并不明显与激烈。此外,在郭店楚墓中还发现了一篇新文献,整理者根据其首句内容名之为《太一生水》。《太一生水》写于与《老子》丙组形制相同的十四枚竹简上,整理者认为可能原来与《老子》丙组合编一册。《太一生水》描述了与《老子》所言不同的另一种宇宙生成模式,研究者均肯定其为先秦道家的一篇重要文献。

郭店楚墓竹简本《老子》节抄本出土后,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郭店楚墓竹简》,公布了“老子释文注释”,学术界展开了释读、校释和研究。主要成果有彭浩《楚简老子校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丁原植《郭店老子释析与研究》(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崔仁义《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刘信芳《荆门郭店楚简老子解诂》(中文出版社,1999年)、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东西方学者的对话》(学苑出版社,2002年)等。

同类推荐
  • 烟台大观

    烟台大观

    烟台的百科全书,其一为“锦绣山河”,记烟台的自然地理,从名山大川到自然景观,兼及独特的自然现象。其二为“历史精英”。这部分对曾经发生在烟台这块热土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评述。其三是“风土人情”。这部分从烟台现存的民间娱乐、民间艺术到流传的民间故事、笑话俚语,兼及特有的风俗习惯,都进行了寻求。其四“社会发展”也为历史保留了大量的即将消亡的珍贵资料,特别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提出的一些卓而不群的见解。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奇言趣语

    本书是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价值于一体的、完美的语言文化读本。书中内容包括:琅琅上口的谚语,充满智慧的歇后语,诙谐幽默的精彩对联,深入浅出的日常俗语,知识丰富的谜语,意境优美的唐诗宋词,是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的优秀读本。
  • 甬江之东

    甬江之东

    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江东历史”介绍江东区的历史脉络,“江东人物”则记录了江东区杰出的历史人物,“民间文化”则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角度入手,将江东区民间文化尽情展示,最后一部分“文化日新”则介绍了江东区的优秀文化企业。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意大利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意大利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力展现古代东方文化的思想精髓,以及古今各阶层群众的生存状态,并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本书加入了许多有意思的“文化常识”板块,希望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有所收获。本书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发展脉络。无论是对个人层面的修身养性,还是社会层面的治国安邦,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书以豁达恢弘的气度、悲天悯人的情怀,向读者展开一幅中华文明的画卷;同时以凝练的笔触,着力阐述古代中国文明是如何哺育出中国宗教和哲学传统的。
热门推荐
  • 易烊千玺梨涡太美我已醉

    易烊千玺梨涡太美我已醉

    女生林涵兮与易烊千玺千玺的狗血相遇。。。。一个学渣,一个学霸……
  • 经商三智:谋商道、谈买卖、做生意

    经商三智:谋商道、谈买卖、做生意

    本书包括了三个部分,介绍了如何提高谋算能力、运作能力、控制能力,如何依靠嘴巴的功夫与对手交流沟通,如何做生意等。
  • 薄荷色的夏天草莓色的雨

    薄荷色的夏天草莓色的雨

    另一颗星球上的统治者,斯脉奥帝国的王子月鸣爔,在十五年前和妹妹月筱珊出去玩时,把妹妹弄丢了。十五年来,他们找了数颗星球,仍没有妹妹的消息。月鸣爔决定亲自去地球,寻找妹妹。
  • 2007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

    2007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许多工作要做,应突出重点,在以下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上取得进展和突破:第一: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第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第三: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布局合理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第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第五:在继续推进生产经营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必须推进生产社会化的改革和调整。
  • 霸道少爷的独宠丫头

    霸道少爷的独宠丫头

    “呵,怎么,是喜欢他?”冷亦森嘴角勾起弧度,可笑意并未达眼底。“凭什么告诉你,你这个专掌制裁的恶魔,你放开我!”贝忆千拼命的挣扎着。“我恶魔?行,今天我就让你见识见识,什么才叫真正的恶魔!”“啊啊啊,你放开我……唔…唔…”“森森哥哥,人家脚好痛好痛,快来给我按摩按摩,森森哥哥,快帮我做作业,明天就要开学了,森森哥哥……”从此,冷亦森在妻奴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QWQ
  • 无限阳神灵乌路

    无限阳神灵乌路

    她,表面上是一名软萌萝莉,实则内心腹黑,专坑敌人。她,在无尽空间中穿梭,只为寻求那一个答案。她是一名轮回者,也是一名热血萝莉。什么束缚什么限制,那种东西...就和天际一起突破吧!
  • 证道天尊

    证道天尊

    一段证道途中发生的风花雪月的故事,有时候阳光明媚,有时候风雨兼程。
  • 姐妹花的穿越之旅

    姐妹花的穿越之旅

    这篇文章讲述了逗逼二姐妹穿越到了古代,发生了一系列暴笑故事……希望大家能支持一下,谢谢!
  • 曼朵拉

    曼朵拉

    90后入殓师李茱萸,面对各种原因死亡的遗体,他通过特有的手法为逝者入殓,赋予他们最后的尊严,安详地向亲人告别。他以无上智慧看透世间的生死轮回,最终成为天·人·佛·寿者·的导师。
  • 游戏在现实

    游戏在现实

    现实是个游戏,游戏在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