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靠什么能够成为百年老店呢?联想靠的是有一个汲取了家族企业和国营企业优点的企业机制,有“管理三要素”这样的管理理念,有那些能够渗透到人们脑子里和代代相传下来的联想文化。
--柳传志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什么是保持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战略、组织、领导人、制度和流程等都非常重要,但与文化相比,它们都是在短期时间内可以调整的。真正不会被轻易改变,并且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行为的,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只有文化才是一个企业赖以基业长青的最基础的东西!
--杨元庆
我们来整理回顾一下,联想历史上最为经典的文化故事:
迟到罚站--柳传志确定的第一个企业纪律:开会迟到要罚站1分钟。这个规定主要解决了研究人员向企业人的转变问题。
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联想当年有一批年轻人,在得知联想的拳头产品--联想汉卡在全国科技进步奖评选中只获得了二等奖,就历尽艰难,一步一步,把5%的希望变成了100%的现实,在最后的复议中,联想汉卡被评为一等奖。这件事表现出联想人的强烈进取心,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研究员站柜台--当年中科院计算所的研究员胡锡兰,在一次展销会上第一次站柜台,向来宾介绍联想的产品,实现了研究员从“科学研究”到“服务客户”的转变。
无“总”称谓--第一次在公司内部取消“×总”的叫法,拉近领导与员工的距离,建立了亲情的联想文化。
热脸贴冷屁股--即使在客户门口等上几个小时,也不退缩。联想人通过不断的客户交流,一步步地体味到了客户意识是什么,知道客户想听什么,客户想要什么。
你们想听多长时间,我就讲多长时间--杨元庆在某次公开演讲的时候,按做产品的习惯,准备了一个半小时的演讲稿,但当杨元庆要上台的时候,发现由于前几个嘉宾发言时间超时,留给杨元庆的时间只有10分钟了。他临时调整发言,按照听众(客户)只给10分钟的要求,精彩地完成了演讲。
宁可丧失金钱,绝不丧失信誉--联想在某批银行贷款归还的时候,出现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拖延一段时间,因为借款是美元,还款是人民币,而当时汇率发生了变化,按期归还会给公司造成几百万的损失;另一部分人认为,宁可丧失金钱,绝不丧失信誉,我们要按合同履行职责。最终联想选择了后者,也确立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诚信。
三天打赢一场反阻击战--在计算机展销会前3天,联想得知竞争对手要用万元奔腾电脑打击联想。杨元庆马上带领团队成员紧急准备,把至少要几个星期才能完成的任务在三天之内完成,在展销会开幕的那一天,用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彻底地打击了竞争对手,在展销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种创业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所有的联想人。
出租车的选择--联想人晚上加班到9点,公司规定可以打车回家并报销打车费用。在公司提倡二次创业的2001年,联想人自发地首选每公里1.2元的出租车,而不是每公里1.6元的。
元庆午餐会--杨元庆定期邀请部分员工共进午餐,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同时也借助这个“非正式”的沟通平台,传播杨元庆对联想战略、文化的理解。
像以上这样的文化故事,在联想还有很多,也正是20多年文化故事的沉淀,才让联想的文化更加厚重、丰富。
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文化的定义有很多,我们这里选用这样一个定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大多成员所共享、认同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我们可从三方面来阐释企业文化的内涵:
首先,企业文化是一个逐渐形成和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任何企业的文化都不是通过一次工作就能建设而成,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任何一次小的错误行为,都可能对文化产生影响。比如,很多企业的领导人要求大家“说到做到”,但就是在开会迟到方面,老板总是迟到,而且每次都有客观理由,长此以往,“说到做不到”的文化就会在企业形成;另外,企业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过程。
其次,企业文化是一个领导示范和自上而下共同认同的过程。在文化理念上不能共同认同、保持一致,会使企业分崩离析,走向衰退,共同认同特别强调自上而下的认同。业界有个说法,“企业文化是老板的文化”,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从企业最高领导人开始,要认同文化,然后一层一层地向下传递,才能达成共识。
最后,企业文化要被大多数成员认同并遵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认同的内容是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等,有些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隐性规则”,说得很有道理,这个隐性规则是和显性规则相对应的,显性规则就是指公司的天条、规章、制度、奖惩条例等,而文化就是隐性的,是价值观、是行为准则,只有这些内容被大多数员工认同并遵守,才能算是文化。
柳传志在2001年联想集团誓师大会上,发布了企业管理“屋顶图”,在这张图上,他第一次把企业文化定位为企业房子的“地基”。
企业文化的价值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成功的“基因”,自然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企业家在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往往会把企业文化的作用过分夸大、过分寄予厚望,在企业危难的时候,以为“企业文化”就是救命稻草,这个想法是极其错误的。
这里特别提醒很多的企业管理者:
企业文化不能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
企业文化不能成为业务顽疾处理的手术刀!
企业文化不能成为解决内部利益斗争的良药!
企业文化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
企业文化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建立起来的!
……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还要企业文化做什么?
企业文化能够帮助全体员工确立共同理想!
企业文化能够帮助全体员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深化管理!
企业文化能够降低内部的管理成本!
企业文化能够降低员工流失率!
企业文化能够帮助提升企业效益!
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基业长青!
……
那企业文化和公司战略是什么关系呢?我给大家的答案是:
企业文化服务于企业战略!
综合起来看,企业文化有如下三个重要的价值:
·促进外部发展:企业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清晰一致的愿景目标和价值观,这些都为企业的最高决策者提供了决策的价值标准,有助于降低决策的风险,有助于公司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经营策略。
·平衡员工心理:当企业遇到困境的时候,激动人心的愿景目标和价值观,能够让员工看到希望,激发员工挑战困难的激情和勇气,凝聚全体员工同仇敌忾,共同渡过难关。
·提高内部效率:价值观提供了员工之间沟通的“共同语言”和“??理”,有利于降低沟通成本。
企业文化的内容
著名的企业文化“洋葱图”,很形象地说明了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从最核心的理念层开始,由内而外分为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
理念层包括企业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制度层为体现这些理念的一系列制度、流程;行为层则为所倡导的具体行为做法,包括企业的内部文化活动、文化仪式、员工行为等;物质层为传播文化的外在形式设计及表现,比如文化故事、文化环境等。
企业文化为谁做?
企业文化的第一个重要客户就是--企业的战略。企业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诞生而出现的,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为了经济目的而达成目标,所以文化首先要服务于企业的目标、战略,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地完成这些战略目标。
企业文化的第二个重要客户是--客户,包括外部的合作伙伴、用户、公众等。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所生产出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都带有很高的附加值,包括品牌、文化等,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会为客户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
企业文化还要服务于业务,公司的业务在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文化提供软支撑。联想进军手机业务的时候,除了收购了厦门的一家国产手机工厂之外,更重要的是带过去了联想的团队、联想的文化,包括联想的文化理念、制度规范、各种仪式、文化管理体系等,而联想优秀的文化,也让联想移动的团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做到了国产手机的第一名。
企业文化最基础的就是服务于企业的员工,这也是文化服务最主要的群体。员工的日常行为,特别是没有制度规范约束的行为方面,更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倡导。
企业文化谁来做?
首先,企业文化必须是老板来亲自做,老板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责任人,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角。
2002年,联想的核心文化整理到了最后阶段,元庆在价值观确定的时候,亲自组织总裁室开会,一起讨论确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当联想的新核心价值观发布之后,联想的总裁室所有成员,全部披挂上阵,开始带头布道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杨元庆,不仅自己从头开始准备课程,而且还在现场,请很多下属“现身说法”,集体来阐释联想的核心价值观。通过2002年联想高管亲自上讲台,为公司所有的管理者作了一次深刻、务实的文化培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联想的很多企业文化仪式,联想的高管都是主角,比如在2001~2003年期间,联想大家庭内部,有一个足球联赛,主要目的是为了凝聚团队力量、提升士气。这个活动说大,算是企业文化的内容,说小,不过就是一个员工内部活动。但就是这个文化活动,联想大家庭的高管是给足了重视,在每次的冠亚军决赛及闭幕式上,联想大家庭的高管悉数出席:柳传志、李勤、杨元庆、郭为等,都亲自到场为员工加油助威。从这个出席的阵容看,足球赛已经不是简单的活动,联想已经为它赋予了文化的内涵。
通常一个企业的小“习惯”,都是从最高管理层开始的,比如杨元庆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及时处理回复邮件,正常情况下,他总是会把邮件全部处理完毕,不拖延到第二天,有时候处理到深夜,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他的这种好习惯,让下属们纷纷效仿,使管理层都能做到事情不拖延,大大提高了效率。
其次,不仅是企业领导者做企业文化,在联想还有一个专业的组织,来具体操盘企业文化。
在1999年的时候,联想电脑公司有发展规划部,兼做一些企业内部的文化宣传、文化活动,包括各种会议的策划。到了2000年,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中心,主要职责是负责联想的文化整理、价值观提炼、文化研究、文化宣传、文化活动、《联想》杂志等工作。2003年开始,隶属于人力资源部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心改名为文化传播处,专注于新联想文化的推广,并加入了文化规划、工作环境评测、士气调研、文化培训、文化融合等职责,梳理了内部的文化传播渠道,创办了《联想人》报、建立了各种内部沟通机制(如元庆午餐会等)、引进了盖洛普文化审计工具,开始对内部的文化氛围进行定期审计。2006年联想并购IBM PC业务之后,人力资源部撤销了文化传播处,相应的组织和人员整体划入集团沟通部,专注在文化融合、内部沟通方面,并适时推出了新联想的核心价值观。
再次,做企业文化的还有各级管理团队,专业的文化专岗队伍。他们来自于公司各个部门、各个工厂,在总部文化中心的专业指导下,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文化大军,最多的时候加上兼职人员,总人数达到了百人以上。有了各个部门文化专业工作者,很多集团的文化宣传、落实都有了通畅的渠道和具体的措施。
最后,做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主体就是全体员工,他们每天都在实践着企业文化。
综合起来,这四个主体的职责如下:
企业文化怎么做?
文化建设,规划先行
搞文化建设,首先要有一个系统、清晰的文化规划。联想在成立独立的文化组织之后,每年都要根据集团总体战略来制定当年的文化规划。
制定文化规划的过程包括:
·规划启动:成立一个文化规划制定小组,来保证文化规划有组织、有责任人、有推进时间表、有最终结果。
·需求调研:文化规划的客户是公司的战略和业务,所以每次文化规划启动时,都要开一个相应的客户需求交流会,包括请公司战略制定的相关部门的人员、公司业务的负责人一起来根据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公司的文化建设提出需求和建议。这些宝贵的需求,是公司文化规划的存在前提。
·规划的制定:
总结过去一年文化建设的情况,特别是通过文化审计的相关工具,用数据来作文化的总结,找到进步点和不足点。
文化组织的定位和职责。
所处环境的SWOT分析。
年度文化目标,要符合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现实的、有时间限制的5个原则。
确定为了完成目标所使用的策略、关键大事。
组织与资源保障。
年度工作计划表。
·规划论证:通过向公司最高管理层汇报,征求高管意见,不断修正,最终通过规划的论证。
·规划宣灌:将公司最终确认的文化规划,逐层向下宣灌,特别是向文化工作者进行传播、解释。
文化传播,形式与内容并重
文化传播是文化建设中最基础的环节。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四大类:文化习俗、文化宣传、内部沟通、文化活动。
文化习俗
联想在多年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很多特色鲜明的文化习俗,并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包括“刺儿梅”、荣誉墙、“入模子”、生日礼物、无“总”称谓、进步信箱、元庆午餐会等。
其中,“刺儿梅”是公司在IT冬天时推出的一个内部网专栏,针对公司内部的一些“大企业病”进行自我揭露和自我批评,以此来帮助大家看到自己的不足、改善自己的工作。
荣誉墙于2003年落成于联想总部三层平台,主要是将每年获得公司最高奖项的员工在荣誉墙上公布,树立榜样,激励员工。
每个联想员工过生日的时候,一定会收到公司赠送的生日礼物,生日礼物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最早的生日蛋糕,到现在的个性化礼物,更加贴近员工。
无“总”称谓的由来
1997年9月22日公司提出了《关于公司内部人员称谓的倡议》,总经理室成员开始在总经理室范围内推广无“总”称谓,由于干部层和员工层在当时对此事的意义理解还不深刻,而且没有具体的推进措施,在这个阶段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真正实施推进阶段是从1999年9月到10月开始的第二阶段。1999年随着公司人员规模的不断扩大,干部人数增多,公司内“总”风日趋盛行,同时这时候干部也强化了认识,普遍认为叫“××总”不仅有明显的等级之感,拉大了与员工的距离,更滋生了干部享受特权的快感。在统一认识后,公司在8月26日发布了《公司内部称谓管理规定》,具体做法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