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庄共舞——认得无何是本乡【《逍遥游》9】
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原典】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u)。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sheng)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Ⅰi)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译文】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家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而不合绳墨,它的小枝弯弯扭扭而不合规矩。虽生长在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
庄子说:“你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卑伏着身子,等待着出游的小动物。东西跳跃掠夺,不避高低,往往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看那斄牛,庞大的身子就像天边的云,虽然不能捕捉老鼠,它的功用可大了。现在你有这么大一棵树,还愁它无用,为什么不把它栽种在虚寂的乡土,广漠的旷野,任意地徘徊于树旁,自在地躺于树下。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东西来伤害它。无所可用,可又会有什么祸害呢?”
【悟读】

为寻庄子知何处,认得无何是本乡。
此白居易《谈庄子》之感叹。其意为,我读了庄子知道自己何以处于这种境况,苦闷时就以过着恬淡闲适的生活来自解。本意折射了白居易自我解嘲,无可奈何,言无忧伤,饱含愤怨,委婉言情,蕴藏幽深。
所谓无何,是指空无所有、空洞虚幻之生命境界。
“逍遥游”,是庄子之人生理想,亦是其人生论之核心,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最大之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之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悠游于世。逍遥游,即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之精神境界。
在《逍遥游》篇之最后,庄子提出了“无何有”的人生追求。

在庄子眼中,现实中的万事万物,皆是相互对立且又相互依存,没有绝对之自由。欲想无所依凭,须得无己。故而他强调顺乎自然,超乎现实,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之精神自由。
所谓的有用和无用,往往是因为“一己之私”,进行的人为分别。在“无何有之乡”,则不会有这样那样的分别了。
“人生难得是逍遥,生命至贵是自如”。逍遥之境,或许永远难以真正的达到,但追求之脚步却是一刻也不可停歇,这或许才是生命之真谛。
庄子外篇《刻意》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庄子外篇《刻意》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本篇主要论述养生之道,养生贵在养神。一是养生要竖守恬淡、寂漠、虚空、无为,因为这是天地公正和道德修养的本质。二是提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的修养原则。修养只有做到精神与道完美精确的结合,才能成为“真人”。本篇根据表述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一、【原文】0000国学中归纳人生第三养-----少年养志
作者:潘长宏2023年8月4日在我国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中,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和财富,有一部分在我们当今人看来一点也不过时,在我国的国学中,把人的一生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却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并朝着这个方面迈进。归纳出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中年养德,老年养心。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第三养-----少年养志。溱湖之恋2023-08-08 17:35:43
0000《小窗幽记》《菜根谭》《围炉夜话》
《小窗幽记》成名与败事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译文】一个人往往是在过穷苦日子的时候成就功名,在志得意满的时候遭遇失败。让利与让名让利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译文】对于利益,谦让比争取更为明智;对于声名,逃避比邀取更为聪明。求福与安祸过分求福,适以速祸;安分速祸,将自得福。【译文】过分地追求福禄,恰恰会加速祸事的降临;安然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结果自然会逢凶化吉。《道德经》第24章 企者不立 原文和翻译
【原文】企者不立①;跨者不行②;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③;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④。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形⑤。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注释】①企:就是翘起足,用脚尖站立。②跨:加大步伐,想要快速行走。③彰:明显,显著。④长:长久。⑤赘(zhuì):多余的。【翻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是站不牢的。脚步跨得太大,是走不了太远的。不以物喜101012024-02-24 13:08:29
0000《资治通鉴》132:人都有侥幸心理,知道要止损,又总想再等等看
学习内容:王莽邀龚胜为太子上卿,龚胜绝食身亡王莽将高句丽更名为下句丽王莽铲平了元帝庙,王政君惊骇哭泣【学以致用】01,《资治通鉴》里面有两个启示很重要:一句是:“履霜坚冰至”一句是:见机而作,不俟终日看到脚踩的地上有霜了,就要知道寒冷的“冰”就要来了,这是预知事物往后的发展规律,要提前做好准备看到事变的迹象,马上就要行动,而不是再等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