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7635

《道德经》第24章 企者不立 原文和翻译

不以物喜10101不以物喜101012024-02-24 13:08:290

【原文】

企者不立①;跨者不行②;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③;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④。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形⑤。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释】

①企:就是翘起足,用脚尖站立。

②跨:加大步伐,想要快速行走。

③彰:明显,显著。

④长:长久。

⑤赘(zhuì):多余的。

图片
图片

【翻译】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是站不牢的。脚步跨得太大,是走不了太远的。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我夸耀的,反而建立不了功勋。自高自大的,反而不可能长久。“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能从“道”的角度衡量,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懂得道的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苏辙《老子解》

“人未有不能立且行者也,苟以立为未足,而加之以跂,以行为未足,而加之以跨,未有不丧失其行立者。彼其自见自是、自矜自伐者,亦若是矣。譬如饮食,适饱则已,有余则病。譬如四体,适完则已,有赘则累。”

人没有不能站立行走的,但是站还没站稳就要抬起脚后跟,走路还没走好就要迈大步前进,都会使人丧失他们本来的站或走的稳定状态。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过分看重自我的人都跟这差不多。比如说饮食,吃饱就可以了,吃多了就会生病;比如我们的身体,完好就可以了,多了个赘瘤就会影响人的正常行动。

图片

【经典释义】

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自己妄为不仅多余,而且会起反效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有道者所“不处”的。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指踮起脚跟想要站高,反而站立不住;迈大步子想要快走,反而不能远行。老子通过这组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规律想要急于求成,想好高骛远是不可能成功的。

“自见者不明”。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固然应该有,但这一定要有一个度。过了头的自我表现不仅不会让人称赞,反而会让别人觉得幼稚,没有深度,让人厌烦。没人喜欢一个成天炫耀自己优点的人在身旁,甚至很多时候过于炫耀还会招来祸患,如老子前面所说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自是者不彰”。即自以为是的人得不到认可。被别人认可是每个人的渴望,真正能做到无名无欲、宠辱不惊的人毕竟是少数。为了让别人认识自己的优点,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功劳,很多人开始大肆吹捧,甚至雇佣专业团队对自己进行包装、炒作。但其实人们都明白“会叫的狗不咬人,会叫的猫不捉老鼠”,整天沉迷于自我吹捧的人,哪有时间去研究真学问,哪有时间夫做真功大。炒来炒去,最后真正的能力还是会暴露在世人面前,最后成为一场笑话。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和前面两条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要人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书》上说“满招损,谦得益”,《诗》上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论语》中说“温良恭俭让”,都是要求人们要懂得谦让之道。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德行就像余食赘肉一样,让本来有功、有能的美好的一面变得丑恶,所以说普通大众都应厌恶它们,更何况那些修道之人呢。这些事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也许只有老子说的能致虚守静的得道之人才能做到。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反思,自己是否保持着一颗谦虚谨慎的心,是否曾在哪些地方骄傲白满了,每日多加省悟,才能保持不败不废。

在本章中,老子列举出了几种不懂道的突出表现。实际上,这种列举还可以无限延伸,因为不站在道的立场来看待和处理事物都是不懂道的表现。这里,老子用了拟人的手法,他说,对于不懂道的行为,“物”是不会喜欢的。这是因为物一直都是遵循着道的规律运行,因此根本不会出现不依循道的规律运行的物。如果要让物违反道的规律运行,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这就是篇中“物或恶之”的意思。凡是明白、理解道的,绝对不会去做违反道的事情。

老子还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人的主观意志和客观规律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而举出自己的看法:人们只有遵循自然大道,依照客观规律行事,才能取得好的收益,才能避免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过于对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