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漫谈《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大道至简,道即孔德,道德一体,心理行为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致意思是:道是根本,德是表现。道是什么样子呢?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是形象,是物质,是细微,是真实,是可信。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不过用道来观察万事万物开始。我是如何知道事物开始发展变化呢?就是遵循道而已。谈了二十章之后,老子在本章第一次谈及“德”,并指出道和德是表里关系,一体两面,手心手掌,内道外德。由此可以理解,当我们说某人品德良好时候,实际是说此人道行深厚,这个道不是贬义,而是深谙人性之真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可以看得见,比如小学生见到老师会彬彬有礼问好。品德好不好,要通过行为体现,因此叫做德行,属于行为层面。对于道和德,我们可以近似替代为心理和行为。大道至简,道是看不见摸不着但真实存在的心理活动,是意识流,是框架思维,是认知情绪和意志,是需要动机和人格特性,形象的说就是爱恨情仇。德是行为,看得见听得到,实实在在存在,可以观察可以评论,形象的说就是言谈举止。爱恨情仇,言谈举止,就是心理和行为,就是道和德,是内在和外显,本质一个事儿。心理过程是有始有终区间,意思是有开始有发展有结束,这就和风雨雷电季节变化等众多大自然现象类似,“道法自然”,就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不干涉不妄言。举个例子,关于情绪管理问题,借鉴自然现象,任其来去自由,好比花开花落,可以接受;潮起潮落,可以接受;四季轮换,可以接受;昼夜交替,可以接受;风起云涌,雨过天晴,可以接受。由此可以思考,为何情绪来了时候,我们不可接受,非要强行控制?乃至认知分歧时候,为何我们不可接受,非要给人家扭过弯来不行?学习自然现象,允许发生,允许存在,允许离去。情绪如风,像风一样,任风来,任风走,来去自由,不加控制,才不会被控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一体,道法自然,学习自然现象来去自由之道,让心理意识流来去自由,不仅不加阻挠,还要热烈欢迎,需要做的只是静静观察就好。
常乐我净,清净无为——【闲敲棋子慢品茶】(10)
洪福易享,清福难求。所谓洪福,洪者大也,同鸿福,也就是世间所言所求之大富大贵;所谓清福,是指身心之了无牵挂,如如不动。即没有任何繁琐之事情,随时随地,心生欢喜,自在自如。毋庸置疑,美好之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然不可说美好生活就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因为对于万物之灵的人而言,不仅仅有物质生活之追求,还应有更高层面之思考。新用户97560OBk2024-02-14 14:11:21
0000轻轻松松读《老子》(79)
《老子》第79章天道无亲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译文:深重的怨恨既使和解了,还会留下余怨;用宽容和善意来回报怨恨,这怎么能算是最妥当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虽然保存着借据,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还债。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却不逼债的圣人那样宽容,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官吏那样苛刻凶狠。秋雨堂2023-07-29 16:12:19
0000论《系辞》的传者及帛书《缪和》里的“子”均为浮邱伯
《缪和》是1973年马王堆汉墓帛书六篇《易传》之一,约五千字,内容非常丰富。《缪和》中记载了缪和、吕昌、吴孟、张射、李平等人向一位被称为“子”的先生问《易》的记录。有人根据文中出现了“孔子”,认为这位“先生”就是孔子。然而不是的。缪和,就是穆生。古文“缪”与“穆”通用,所以缪和就是穆生,从名字上来说完全没毛病。《楚元王传》里面记载:员工必读---国学智慧(404)
原文:明正分明,则民不惑于道。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是故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事业程于官,百姓之力也,胥令而动者也。---《管仲》译文:名义正,职分明,人民对治国之道就不会疑惑了。所谓“道”,就是君主用来引导人民的方法。所以,道与德出自君主,法令和命令由辅相传布,各项事业由官吏裁定,百姓的力量就是等待命令而后行动。翰墨书香00082023-08-08 17:03:27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