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出生入死(三)
三、疾以致病人们常说:认知不同,命运不同。到底什么是认知?认知其实就是破除了贪、执、妄之后,看到事物的那个原相。电视剧《天道》中有这样一段台词: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槃。这句话以前我不理解,觉得很高深,现在每句话都能看懂了,都有感悟,里面说得很多,也比较细,但是所表达的意思也是非常简单的。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当我说完这句话,有悟性的人再去看看上面的那段话,也许会明白。)今天讲的是“疾以致病”,这四个字说的是一个客观现象,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小病发展到了大病。这本是一个客观的现象,但是很多人却由于内心的贪、执、妄,不愿意接受或者不相信这个客观事实。就像你养的一株植物,因为某些原因它的叶子枯黄了,但是你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你没有去寻找叶子变枯黄的原因,而是选择摘掉黄色的叶子或者用颜料把枯黄的叶子刷成绿色,更有甚者会觉得是光照或者浇水的原因,所以,只是变换了一下植株的位置或者改变了浇水的频次。这是就没有看透事物的本质,这就是没有找到真经。很多时候,叶子的表象表明的是根的情况。草木之枯,必先自损其根,损之又损,方现于叶。“根”是本质因素,“叶”不过是表象。认知不足的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看着表象的信息,不会深入探究根本,只会大面觉得不是啥大事。所以,同一件事、同一个现象,不同的人看到的内容是不同的。《学经》:疾得以致病者,子之讳也,子欲讳之,必促张之,自欲自欺,必被世人相欺也。《扁鹊见蔡桓公》的寓言故事,可以充分说明这个道理。“讳疾忌医”缺乏的不仅是认知,更多的是心性的不足。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周围的环境包括人和事一开始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成年后的却都是自己选择、筛选的结果。正常情况是:我们会不断地认识一些人,不断地离开一些人。如果你周围人没有怎么改变,只能说明你在随波逐流的过活。而这种生活何尝不是“讳疾忌医”呢,只不过很多人不自知或者不愿意承认而已,而事实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季氏篇》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注释】▲齐景公:齐庄公之弟,春秋时期齐国君主。▲千驷:“驷”是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千驷”是四千匹马。指齐景公拥有千乘之国,财产丰富。莫远忧的图书馆2023-07-30 16:54:24
0000庄子:空船理论(深度好文)
《庄子·山木》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其实你会发现,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有时候,你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竟然有这样的人”,而非仅仅是那个人对你造成的伤害。儒风大家2023-07-28 17:19:39
0000《道德经》的精髓,就在这12个字里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其文意深奥,包含广博,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誉为万经之王。能读懂《道德经》,自身的智慧必定能有所增长,人生一定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但《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文,想要读懂不容易。其实,《道德经》的精髓可以提炼出来这12个字:致虚极,守静笃;顺势、微著、自然。一个人若能悟透这12个字,可以说就读懂了《道德经》,其受用也是无穷的。书页无卷2024-02-19 13:11:38
0000大道至简,无欲则刚,无为则无所不为。
“大道至简,无欲则刚,无为则无所不为。”越复杂的东西,其实越简单。只是人心不古,欲望作祟。凡是你想控制的,其实都控制了你。当你什么都不想要的时候,天地万物都是你的。无所求必满载而归。天道忌满,人道忌全,大道至简,无欲则刚。无所则无所不为,万物皆我所用,满载而归。千落20232024-02-01 12:09:53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