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1923

《论语·述而篇》感悟四十

以仁通志以仁通志2023-07-29 11:53:090

述而篇第七

(三三)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白话:

孔子说:“若说圣人与仁人,我哪里敢当?我只是在求知上不厌其烦,在教育上不知疲倦,这样形容我还差不多。”

公西华说:“这些正是做学生的所不能学到的啊!”

感悟:

什么是圣人和仁人?我理解的是德行和才能都很好,并且达到极致的人。如何才能成为圣人与仁人呢?答案是不停的学习和实践,自己懂了之后还不忘教给他人。

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就是圣人和仁人,但孔子自谦不接受这个称呼,也表明学问是无止境的,孔子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

(三四)

原文: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lei)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白话:

孔子病的很重,子路请求代孔子祷告。孔子说:“有这样的事情吗?”

子路回答说:“有的。诔言上说:'祷告你于上下神祗!’”

孔子说:“我已经祷告很久了。”

感悟:

孔子病重,学生子路很着急,想为老师祷告,希望早日康复。孔子认为没有必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病重的时候才祷告,这不是真诚的祷告,而是向神祗献媚。另一个是孔子认为自己的日常行为符合神祗的要求,那是最好的祷告,所以他说自己已经祷告很久了,没有必要临时抱佛脚,应该乐天知命。

(三五)

原文: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白话:

孔子说:“奢侈的人不谦逊,过于节俭的人固执浅薄,与其不谦逊,宁可固执浅薄。”

感悟:

奢侈的人喜欢炫耀,总想胜过别人,因此不谦逊。过于节俭的人不跟他人来往,容易陷在自己的世界里,变得固执而浅薄。在孔子看来两种都不好,如果非要选择一个,他宁可做固执浅薄的人,也不愿做不谦逊的人,为什么呢?固执浅薄的人独来独往,虽然糟糕,但不伤害别人。如果一个人不谦逊,就会盛气凌人,让别人不舒服,孔子的儒家是教育如何与人和谐相处的,他自然不会选择做这样的人。

(三六)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白话:

孔子:“君子的内心坦坦荡荡,小人的内心常常忧愁恐惧。”

感悟:

君子为人处世以良心为判断,不做亏心事,什么都不怕,所以坦坦荡荡。小人为人处世以私利为判断,只要有利可图就做,常常违背良心,虽然良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你违背了它,它立刻就让你不安,尽管得到了私利,但内心是不安的,总是害怕失去和遭报应,感到忧愁和恐惧。

(三七)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白话:

孔子温和而严肃,有威仪而不刚猛,恭敬而安详。

感悟:

温和的人,让人感觉舒服但总觉得有些软弱,孔子在温和中透着一种严肃,让人想要靠近,但不失去分寸。有威仪而不刚猛的人,让人肃然起敬,但不至于害怕。恭敬而安详的人,让人心生敬意,又让人心里踏实。

孔子教育人修养仁德,就是找到一种让自己舒适也让别人舒适的状态。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