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如何做到包容、公正、合道?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3年39天
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是:达到空虚无求,守住清净达到极致的状态后,你看到的将不是事物的表象,而是会感受到周围事物的生发运行,会感受到万物循环往复的状态。世间万物,虽然看上去纷杂繁多,却又不离其根本,各有各的归宿(终点)。生命的终点(归宿)叫做寂静无声。那里(终点)是生命再次开始的地方(状态)。这种事物回复到本来状态的的情况称为常。能够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的情况称为明。如若不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轻举妄动,可能会带来灾祸。如若我们了解世间万物的本性规律,将变得更加善于容纳万物,这种容纳之心会消除我们自己的偏私之心,就能容纳万物发展,能容纳万物(众生)就能公正的看待万物的行为,公正的看待万物的行为就能保全万物,能保全(周全)万物就是天道了,天道就是大道,大道是长久的,不灭的(不会受到损失的)。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当我们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后,能够感受到大道运行,对自然之道生生不息的规律的认知。这里面我主要说一下“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的逻辑。我们经常说要包容,那么,真正的包容是什么?是懂得事物的运行规律,懂得事物的本质,这样就有了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去看待万物,这样才会拥有一种包容之心。比如,你看见狼吃羊,你会觉得羊可怜而狼凶残,但是,你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去看待,你会发现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狼吃羊是大自然食物链的一环,这符合自然规律,那么,这时候你就不会去憎恶吃羊的狼,而是以一种更加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如果你强加干涉,为了样不被吃,去除所有的狼,那么,自然的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有了这种维度的认知和心态,你就不会去干涉狼吃羊这件事,不会去做出救羊甚至杀狼的举动,那么,这种无为的行为就是一种公正。关于公正,《道德经》有这样的阐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都是草扎成的狗),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那么,这种不强加干涉的公正行为会保全万物自然的运行规律,这是符合天道规律的,符合规律的事情才会长久的运行下去。那么归根到底,你要能够洞察出事物的本质和其运行规律,才会有接下来的包容、公正、合道的结果。那么,如何能够洞察出事物的本质和其运行规律?致虚极,守静笃。简单来说就是内心保持虚空、清静的状态。如何达到这个状态?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人人都可以掌握,想知道的人可以关注我、私信我,我告诉你方法。
心理学视野戏说《道德经》,第一章:大道至简,道即心理,心生万物,无中生有
紫网2023-10-14 10:29:270000子居:清华简十二《参不韦》解析(五) | 中国先秦史
清华简十二《参不韦》解析(五)子居【宽式释文】参不韦曰:启,秉德毋比。德似山,汝乃渊,毋自高也;德似渊,汝乃山,毋自堙也。称以五德,和以五味,民以静,以自定也。参不韦曰:启,勉德、勉义、勉法、勉长、勉固,是谓内基;勉圣、勉惠、勉刚、勉柔、勉和,是谓外基。参不韦曰:启,觊盈、觊得、觊富、觊大、觊达而不宜,是谓内副;觊戏、觊溢、觊华、觊上、觊独,是谓外副。先秦子居2023-07-30 13:42:28
00025古典文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良言录(341-360)
收集人:潘长宏2023年9月28日朋友们,在我的读书笔记中,记下了好多的古人说的话语,有的都是人生的经典之语,我把这些话语原文与译,与朋友进行分享,希望大家喜欢,谢谢。341·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译文]鸟儿嘤嘤在叫,想找到同类相和。看那天小鸟都寻找自己的朋友,何况一个人为什么不能找到知心的朋友呢?34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紫网2023-10-15 10:35:350000心理漫谈《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至简,道即相反,反向形成,触及心灵
紫网2023-10-14 11:29:5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