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读《老子》(十三)

《老子》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
得宠或受辱之所以让人心惊,是因为视大患如同自己的身体般重要。
什么叫作得宠和受辱都叫人心惊?人都把得宠看作是好的、有利的,把受辱看作是不好的、有害的;所以得宠便惊喜,受辱就惊恐,这就叫宠辱若惊。
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如同重视身体一样呢?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身体里有私心私欲;如果我身体里没有这些东西,我何患之有?
所以,像重视自己身体一样重视百姓的人,才可以把治理天下的重任交付于他;像爱惜自己身体一样爱惜天下万物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大事托付于他。

秋雨堂浅见:
本章继续谈修身之道。分析人宠辱皆惊的原因,指出克服这种心理的修身方法。
“宠”是指受到偏爱和褒扬,“辱”是指受到责罚和贬斥。受到偏爱、褒扬或责罚、贬斥就惊慌失措的人,是因为他把自身的名利、地位、虚荣看得太重。得宠就名利双收,受辱则名利皆失,是社会现实,故而会宠辱皆惊。如果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虚荣等看得太重,而能淡然处之,不当回事,还有什么惊慌失措的必要呢?
大道无情,天地不仁,本无宠辱可言。人之所以宠辱若惊,全因私欲之所致。如能保持清静的天然本性,以虚静恬淡自守,忘乎自我,忘乎贵贱,超脱荣辱,就不会因受宠而惊喜,因受辱而惊恐。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登上岳阳楼,看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景色,发出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叹,说明像范仲淹这样心系天下、胸怀旷达的人,身在官场,也难免宠辱之忧,仅在此时,感受短暂的宠辱偕忘的心灵佳境而已,可见要做到宠辱不惊,实为不易。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没有普惠天下的伟绩,自然难得大宠,不过分看重私利和虚荣,就不会有大辱,小宠小辱淡然处之,心态平和,就会有益于身心。
后世依托老子的思想所产生的道教理论,将养身保身理念推到了极致,以修道成仙、长生不老为最高追求。其修炼的方法就是戒除情欲和物欲,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以修心达到修身保身的目的。
老子虽然倡导清静无为,把修心养身看作头等大事,欲乘青牛出关隐居,相忘于江湖,但他仍不忘苍生,心系天下,建议统治者将治理天下的重任托付给那些像看重自己的身体一样看重百姓和天下万物的人。
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是贯穿《老子》全书的主题思想。
文/靳义堂
2022.10.27.

鬼谷子识人术:经常被人套路,记住3句智慧之言,避免被算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复杂,许多人为了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必须变得更加机智和精明。这是因为现在有许多人是披着羊皮的狼,他们善于利用人们的无知和信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多一个心眼,以免被人套路。鬼谷子识人术之一:倘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者,则不可深交鬼谷子识人术2023-07-29 08:17:08
0000陈刚丨奇观念与晚明文学
注: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9日第2746期第A05版,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陈刚老师授权发布!奇观念与晚明文学陈刚书目文献2024-02-12 15:06:08
0003《季氏篇》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注释】▲齐景公:齐庄公之弟,春秋时期齐国君主。▲千驷:“驷”是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千驷”是四千匹马。指齐景公拥有千乘之国,财产丰富。莫远忧的图书馆2023-07-30 16:54:24
0000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17-25)
本章是《论语》中最受争议的一句话。历代持批评态度的学者认为,这是孔子对广大女性和下层劳动人民的歧视。其实,这是误读。经义工坊2024-02-01 16:08:38
0000沈艳丽、阳雪丨傅增湘古籍整理所涉纸张浅说
注:本文发表于《文津流觞》傅增湘专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沈艳丽、阳雪老师授权发布!傅增湘古籍整理所涉纸张浅说沈艳丽阳雪紫网2023-10-14 12:41: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