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读《老子》(36)

《老子》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要想使它收缩,必先使它扩张;要想使它削弱,必先使它强大;要想将它废弃,必先使它兴盛;要想夺取它,必先给与它。这就是隐微却有明显的道理。
柔弱胜过刚强。
大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武力不能公开炫耀。

秋雨堂浅见:
对本章主旨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分歧很大。绝大多数解读者都把“欲”(想)的主体(主语)当做“人”来加以分析,因此便有“阴谋论”一说,政客把它解释为“权谋”,战国时的韩非就是最早持此论者之一;兵家把它解释为“诡道”,并以《孙子兵法》中的言论予以印证;有心机的人把它当做为人处世的智谋。就连宋代理学家朱熹也说:“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
这些观点都完全背离了《老子》贯穿全书的主旨,是对老子思想的严重曲解。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又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倡导“无为”和“不争”,怎么会去教唆别人“歙之”、“弱之”、“废之”、“取之”呢?这显然是和老子的主导思想背道而驰的。
我认为,本章中“欲”(想)的主体应该是“道”。“歙之” “弱之” “废之” “取之”是“道”对天下万物的平衡和调控。“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那些极端扩张、强大、兴盛的事物,在“道”的调控下,必然会盛极而衰。所以,“柔弱胜刚强”是必然的趋势,是“道”发挥调控功能的必然结果。这也是老子辩证思想的体现。物极必反,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一个极限,这时,该事物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
世人一味喜欢争强好胜,好大喜功,贪得无厌。为了渔利,机关算尽,极尽巧取豪夺之能事,结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欲望一旦越界,那么等着他的就是一张更大的网,而自己却又成为了网中之鱼,欲得渔利,反受其害。
本章旨在借物极必反的道理,告诉人们以柔弱自处,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大鱼只有在深渊之中才能生存,如果脱离了深渊,就会成为渔夫的猎物。人不能离开“道”,背“道”而行就会身处险境难以自保。
国家的武力是用来保障国泰民安的,不可以耀武扬威,更不能穷兵黩武。如果那样,就会成为敌国攻击的对象,使国家陷于危险的境地。
老子告诫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国,都要以低调柔弱自处,“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方能平安无忧。
文/靳义堂
2022.11.25.

会做事先做人,学会高纬度做人,才能迎来贵人相助
贵人相助,这听起来像是命运的安排,但其实它更像是一种技术活儿。普通人如果没有贵人帮扶,很可能一辈子都过的平庸。所以,大家都觉得贵人真的很重要。那如何才能让贵人拉你一把呢?一个贵人与你无亲无故,为何又愿意帮你?很多人都不明白,但其实,《道德经》里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看完这个视频你就懂了。财富思维2024-02-05 09:12:16
0000《论语·述而篇》感悟四十
述而篇第七(三三)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白话:孔子说:“若说圣人与仁人,我哪里敢当?我只是在求知上不厌其烦,在教育上不知疲倦,这样形容我还差不多。”公西华说:“这些正是做学生的所不能学到的啊!”感悟:以仁通志2023-07-29 11:53:09
0000我国古代三大奇书的动物图谱-(34)-【异兽驳】
摄影师:潘长宏2023年9月27日《黄帝内经》、《山海经》与《易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其中《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全书18篇,约3100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溱湖之恋2024-02-07 15:08:30
0000心相篇导读三:修身齐家格物致知
学习研读巜心相篇》,发现了儒家道家是相通的,在曾子一千年后,陈抟的《心相篇》揭开了巜大学之道》"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密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维之门。道家诠释儒家,道家为儒家思想提供了行动路线图,简单明白,便于执行,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心旷神怡。原文: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0000潘长宏浅论读书--【第八篇】
潘长宏浅论读书--【第八篇】作者:潘长宏(文学之都居士)2023年7月27日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紫网2023-10-15 08:29:1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