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读《老子》(49)

《老子》第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xī,收敛欲念)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是永远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
对于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们;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们,这样我就得到了善良。
对于诚实的人,我会信任他们;对于不诚实的人,我也信任他们,这样我就得到了诚信。
圣人治理天下,会收敛个人的私欲和偏见,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纯朴。天下的百姓都只关注于自己的耳目私欲,圣人则要使他们都回归到婴孩般的质朴纯真。

秋雨堂浅见:
这一章讲圣人“德(得)善”、“德(得)信”的境界。老子提出以百姓的心为心,以善心、诚心对待所有人,使百姓归心于善良诚实;并强调以不分彼此的浑然之心去治理天下。圣人以“道”为根本,不因为环境和人情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对善和不善,信与不信的人都以同样的善良之心和诚信之心相待。这与佛教的“众生生来平等,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是相通的。
“圣人常无心”。老子所说的无心,并非完全没有想法,而是没有“私心”,他们以百姓的心为心。正如孟子所言:“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就是老子理想和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普通人常常着力于分辨善与不善、信与不信这些观念。圣人则打破这些分别,“为天下浑其心”,让人回归到淳朴纯真的大道中来,恢复如婴孩般的赤子之心,这个世界将祥和安宁,老百姓就不会遭受战乱和欺凌之苦。
圣人处世收敛谨慎而不张扬,心无挂碍。对天下万物没有分别心,对人没有偏见,善或是不善一律善待,守信还是不守信一律以诚相待,这样才可以算是具备大善守信的品德。如果不这样,善待善良的,而放弃不善良的,信任守信的,而放弃不守信的,怎么能叫“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呢?不分善恶、不分真诚和虚伪,都一视同仁地对待。以婴儿般纯朴的心对待事物,没有欲望、没有褒贬,对善的也不喜悦,对恶的也不嫉恨,所以善良的人也不自傲,邪恶的人也不恼怒,慢慢地都受到教化,天下就能安定下来了。
天下有善、有恶、有真诚、有虚伪,人皆自以为是,相互指责、相互攻击,是难以安定的。老子对此感到忧虑,所以忧心忡忡地想使天下人的心思浑然相同,回到如孩童般纯真的状态。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老子这种“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只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理想而已。
文/靳义堂
2022.12.16.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是通过感知、思维和经验等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进行理解、把握和抽象的能力。它是人类特有的心智能力,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区别之一。认识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具体来说,认识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感知: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界的刺激,将外界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0000庄子外篇《刻意》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庄子外篇《刻意》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本篇主要论述养生之道,养生贵在养神。一是养生要竖守恬淡、寂漠、虚空、无为,因为这是天地公正和道德修养的本质。二是提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的修养原则。修养只有做到精神与道完美精确的结合,才能成为“真人”。本篇根据表述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一、【原文】0000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去除束缚心灵的功利欲望,你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安宁和自在、洒脱。千落20232024-02-11 12:09:23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