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漫谈《道德经》第十七章:大道至简,道即贵言,不知有之,不求感恩

《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从管理学角度分了四类层次,或者按照为人处事方式区分四种,一是制度管人管事,与人交往不干涉,二是亲力亲为亲和力,与人交往很友善,三是发号施令耍权威,与人交往发脾气,四是指手划脚瞎指挥,侮辱别人被轻视。这里推崇的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干涉不折腾不乱为,对比生活案例,遇事就表态,唯恐不能突出自己那点小聪明,遇人就要乱分析给忠告,自讨苦吃自找没趣。老子接下来说,“不讲诚信的人,得不到别人信任”,不相信别人别怪别人不相信你。给出建议:智者都是不妄言,少说话,不干涉,事情办成了,大家觉得本该如此,不会感恩,不求感恩,这就对了。做人做事最高水平,就是本章老子给出的“太上,不知有之”。小时候读神话小说知道有个太上老君,这个名字估计就是从这里引申的,太上当然是最厉害的,读小说只会感到技法高超功力无比,其实人家最厉害的就是明明很厉害却让你看似一点都不厉害。看不出厉害却很厉害,这就是太上老君,或者说是老子境界。外表看 “悠兮贵言”,假象是“不知有之”,内在则是“我自然”,与人交往做事情,不干涉,人不知,不声张,保持自然心态,容易吗?当然不,希望吗?当然是。重点难点要点还是“我自然”,这个境界必须透彻,否则总是患得患失,贪嗔痴慢疑。举个小故事。出发基层调研,特意不提前联系,末了发现联系电话给错了,还有对方不接听,这些情况正常吗,自然吗,当然是的,需要抱怨吗,当然不需要。接下来目标导向,直接奔赴,应对处理就是。自然而然处理事情,不是说事事顺利,不会遇到挫折,否则是天大误解老子了,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就是强调接受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些都是自然现象,自然的来,自然的去,有损失承受,有成就淡然,哪里需要叽叽歪歪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呢。有不顺,不去抱怨;有付出,不求感恩;有水平,不知有之;这就是“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做事情去沟通,咱就描述事实,遵循客观,不分析不建议,避免主观,这就是“道”。
替天行道——【轻煮●细品●生命】【20】
轻煮岁月细品茶,黄连树下诗酒花。【替天行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欲握玫瑰,必承其伤。此言之浅层意思是,要想戴王冠,须能承受它的重量;要想握住玫瑰,就须忍受它的刺伤。其深层之意是,其一,要想拥有更美好之生活,须能承受各种苦难,不畏惧任何艰险;其二,有多大的能力,须做多大的事情,强调了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新用户97560OBk2023-08-07 09:47:29
0000《心经》开启须有“匙”——《心经》再读之【3】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语自《六祖坛经》,是五祖弘忍对六祖惠能所言之语。五祖之意为,如果没有识到本心之所在,修学佛法将落于玄想与空谈,学法便是无益的。佛我众生源一心,人人本有,即自知自觉本等心。一切善恶出自心,“自心为善身安乐,自心造恶身受苦”。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为。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进天堂,心能入地狱,“心正成佛,心邪成魔”,一念之间也。新用户97560OBk2024-02-17 08:10:13
0000每周一语: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意思是:宁可过着清贫的快乐生活,也不要取不义之财忧愁度日。“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出自于北宋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景德传灯录》为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写的禅宗灯史。“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类似的句子有:1、只有自己变强大,才不会被别人践踏。2、碰到低潮,自己鼓励自己,千万别乞求,依靠别人来鼓励你。繁星12023-07-27 19:56:06
0000周敏秋丨刘献廷《离骚经讲录》考论
注:本文发表于《贵州文史丛刊》2023年第3期,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周敏秋博士授权发布!刘献廷《离骚经讲录》考论书目文献2024-02-16 08:07:2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