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4684

与庄共舞——神人有功而忘功【《逍遥游》6】

紫网2023-10-14 14:09:210

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

【原典】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译文】

略。

【悟读】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

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此言依然是庄子之生命追求。忘乎一切,便是观照,这便是整个东方之智慧

本文庄子借助两个传说故事,阐述了“神人有功而忘功”之生命境界。

“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思是小鸟在树上,只不过占一树枝;鼹鼠喝河水,也不过喝满肚子。强调的是生命之所需,其实非常有限,其实容易满足。

现代人之痛苦,或在于过分之追求金钱、名利、地位等身外之物,过分重视自己之功劳和价值。欲望之过度,一定会转化为无边之焦虑。究其源,还是对生命之认知问题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千倍多于上喻。短短之一生,如尘烟,如梦幻,如泡影,如露亦如电……又何必执念于那些所谓的名利功身呢。

生命中没有恒常之物,而这样的无常,使内心时处患得患失。功名和财富,可能并无价值,然对美好事物之依恋执著将我们紧紧的束缚,生起了我慢,并令其滋长。其实,终其一生,我们会发觉,一切之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当你进入禅定之时,才会明白,你所执著之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你的悲伤也好,你的喜悦也罢,概莫能外。

生命中,能困住你的那些情绪问题,往往源自自己心中升起的是非判断。判断一起,执念必生;淡然处之,喜从中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一般而言,修行越高之人,首先是内心之善良,其次是表面之看似无情。他们洞察了天道,“心中无是非,眼中无分别”;他们善良而自知,有亲情而不靠亲情;他们有功不自高自大,有苦不怨天尤人;至为重要的是,他们之内心,始终充满着平和喜悦。

本文庄子还特别讽刺了那些不仅身体残缺且精神也残缺之人。

生命之修行,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要找寻到那个本我真我,回归生命之本源。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