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庄共舞——超越有待求无待【《齐物论》14】
生命本真,活出真我。

【原文】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fu)蜩(tiao)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译文】
影子的影子责问影子说:“刚才你走动,现在你又不动了;刚才你坐着,现在你又站起来了;你怎么这样没有独立的操守啊!”影子回答说:“我是因为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对象也是因为有所依凭才那样的吗?我所依凭别的,也正如蛇依靠腹鳞才能爬行,知了凭借翅膀才能飞翔一样吗?我怎么知道所以要这样,所以不这样呢!”
【悟读】

相由心生,意随心动。
“人身小宇宙,宇宙大天地”。人身虽小,暗合天地。宇宙中,有一个秘密就是,你看到的世界是由你自己的心所造,正所谓“境由心生”。
一般而言,做最好的自己,方能遇到最好的别人以及最好的生活;而最理想之人生,其实就是实现与这个世界及自己身心之和谐统一。
倘若你喜欢与烂人烂事纠缠,势必牵扯其中而无法脱身;假如你常与优秀为伍,与正能量相处,那么你便会越来越阳光,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之“罔两”,代表的是无待,即顺应大道;而“影子”则做不到无待,故而焦躁不安。庄子借助这一寓言,强调的是,超越有待,追求无待。
世人往往生活在一个圈子里,被裹挟着前进。于是,众生往往也就活在了假相之中。
生活是用来体验的,打破认知的牢笼,体验生命的本质。活出真我,是生命真正的本质。无奈世人往往以假作真,活在了无明之中,因而痛苦不已。

探寻生命之苦乐真意,或许如林中觅师,云里雾里,不知其所。
世间之人,多在避苦逐乐:酒桌上的推杯换盏,相处中的谈笑风生,问候时的风轻云淡……然而,生命之底色,究竟是苦还是乐?佛教之结论是人生有八苦,指的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
生命的本质固然是苦的,可里面还是有真乐即真心。如果找到这个真心,带着觉悟之心态去经历世俗之“欲乐”和“苦难”,那么,无论顺境逆境,皆会自在自得。
叔本华有言, “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如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
究其原因,人皆有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之本能,而此等本能往往受欲望驱使。而人类之欲望即不满足感,恰恰来自大自然之进化机制。这种机制又会让人类不停地追求快感或满足感,哪怕是瞬间之满足。正是这种不满足感,造就了人类永恒之痛苦。
一言一蔽之,人类对于物欲之追求,蒙蔽了人类的双眼,总是有所待。佛陀曾深刻的体悟到,人类有两种毒箭即身受与心受(执念),交叉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让世人在得到和失去中徘徊。因为凡人的无知无明,当他快乐时,会被快乐所牵绊;痛苦时,会被痛苦所牵绊;不苦不乐时,亦会被不苦不乐牵绊着。此乃深陷贪瞋痴,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牵绊之芸芸众生。
“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此为拆字联。“若”字的“丿”,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各”字的“丶”,守住了,便是“名”字。红尘滚滚,繁华万千,若不及时撇开和捺住,受苦受难的终是自己。放下过度之欲念,守住人生之底线,方显英雄本色。
弘一法师曾对丰子恺说,“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这是人生的“三层”境界,可惜的是大多数人皆挣扎在第一层。只有少数的觉者,放弃世间之浮华,选择艰难修行之路。
佛教认为,世间之一切存在皆苦,并没有任何快乐可言。在佛教看来,快乐也是苦的,因为快乐之本身是易逝的,有生有灭,并非实有,更不是永恒不变的。
自在自如自主,是人类最宝贵之精神财富。“活在了他人的世界里,就一定会迷失自我”,这是一种人生的规律。
轻轻松松读《老子》(58)
《老子》第五十八章福祸相倚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刺伤),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译文:以宽厚“无为”治理天下,百姓就会忠厚淳朴;以苛政治理天下,百姓就会心生抱怨并不知满足。秋雨堂2023-07-30 11:35:28
0000石祥丨《内閣藏書目録》解題
注:本文见于《上海图书馆藏稿钞本书目书志丛刊》(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3年9月),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石祥老师授权发布!《内閣藏書目録》解題石祥本次收録的上海圖書館、天一閣博物院藏《内閣藏書目録》,是明末梁維樞奉敕所編的宫廷藏書目録。书目文献2024-02-09 13:07:45
0001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出自[先秦]佚名《诗经.郑风.风雨》。既然已经见到了自己喜欢的人,心里怎么会不欢喜呢?这句话表达了见到自己喜欢的人时内心的喜悦和兴奋之情。它反映了人类情感中最为真实和直接的一面,见到心仪的人时,内心自然会感到开心和快乐。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与喜欢的人相处的时光,让彼此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千落20232024-02-10 15:09:12
0000员工必读---国学智慧(404)
原文:明正分明,则民不惑于道。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是故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事业程于官,百姓之力也,胥令而动者也。---《管仲》译文:名义正,职分明,人民对治国之道就不会疑惑了。所谓“道”,就是君主用来引导人民的方法。所以,道与德出自君主,法令和命令由辅相传布,各项事业由官吏裁定,百姓的力量就是等待命令而后行动。翰墨书香00082023-08-08 17:03:27
0000你的生命和健康来自“道”“德”——《道医学》读书笔记03圣人与真人
中医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让中华文明维持绵延不息源远流长。然而,我们在与一些疾病的对抗中,有的人可以辩证处理手到病除,而有的人却钻进了死胡同束手无策,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