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庄共舞——我与物齐寓无竟【《齐物论》13】
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

【原典】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你)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正确)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淡暗或偏见),吾谁使正之(正确的裁定)?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自然的分际),因之以曼衍(散漫流衍;延伸变化),所以穷年也(了此一生)。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忘掉死生忘掉是非,到达无穷无尽的境界,因此圣人总把自己寄托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之中)”。
【译文】
略
【悟读】

齐物我,齐生死,
齐大小,齐是非,齐贵贱。
此庄子《齐物论》之思想核心,意为万物和我、生与死、大与小、是与非、贵与贱,皆无差别,皆为相同。
齐物我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属于价值观的范畴,直白而言,就是要做到“无我”,我如万物,万物如我,可以理解为自尊、爱人。
世间万物之概念皆有相对的两个方面,不可能有“此”无“彼”,也不可能有“彼”无“此”。完整地认识一个事物,从“彼”方面认识不到的特征,从相对的“此”方面去认识则一目了然。所以,圣人从不区分辨别“生、死”“可、不可”“是、非”,而是将之视为自然的一个整体。抓住了基于自然的“整体性”这一认识道的根本路径,也就认识了事物是相互关联的,事物间的关联性是循环往复而无法穷尽的。
世俗之人由于有着强烈的自我意思,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故而喜欢呈口舌之能,争个你死我活,而忽略了万物皆有各自属性,不可能有绝对的统一的标准。唯有大道和规律,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唯一准则,不过世人往往忽略这一根本。
我们的观点和对方的观点其实也是事物的不同面相,不同的面相之间不存在好坏对错,没有了对方的观点我们也不能称之为完整。如果我们站在中正的立场,就不会偏执于自我的见解而产生争辩,齐物论整篇强调的是化解辩论的心。
既然万法自然而生,则万法虽然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特色,总归是同一的,这就是庄子所谓的“我与物齐”。故庄子主张任万物之性,摒弃一切是非观念。因此,辩论就毫无用处了。一切辩论皆源于是非观念。有了是非,则会辩论。可惜任何是非皆是狭隘的,基于这样的是非的辩论是极其可笑的。
所谓“和之以天倪”,“天倪”就是自然之分,自然的本性。还原万物自然的本性,就会达到到达无穷无尽的境界即无竟,也就可以做到“我与物齐”。

正如真正的善,不是世人眼中的是非和对错,因为这还是一种主观的标准。真正的善,是一种圆满的状态,是恰到好处。
传六祖惠能能曾和高僧静严探讨佛法之最高境界。惠能说,佛法的最高境界,应该说“无念、无住、无相”;静严则说这依然是一种言说,是一种方便法门。最后,他们一致以为,佛法之最高境界是,“不可言说,无法言说”。
真正的生命智者,可以做到“无可,无不可”,他们不拘外物,从容豁达,自在自如。
轻轻松松读《老子》(十二)
《老子》第十二章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译文:缤纷绚烂的五色,会让人眼花缭乱。纷繁嘈杂的五音,能让人的耳朵失去分辨能力。五味混杂的美食能让人的舌头食而不辨其味。纵马驰骋的狩猎行为,会使人心态癫狂。世间稀缺的珍宝,能激发起人贪婪的欲望,使人的德行败坏。秋雨堂2023-07-29 17:36:09
0000千古醒世奇文,句句戳心,读懂让你少走弯路
《醒世恒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笔记集。该书收录了宋、元以来话本、拟话本40篇。其内容丰富,有反映爱情婚姻的;有抑扬封建官吏,暴露吏治黑暗的;有讴歌行侠仗义,谴责忘恩负义的。书中千古醒世奇文,句句戳心,读懂让你少走弯路。一、不恋故乡生处好,受恩深处便为家指人不必眷恋美好的家乡,受到恩惠多的地方就是家。二、人有逆天之时,天无绝人之路人有违背天意或天道的时候,但上天不会断绝人的活路。泰佳李2023-07-27 17:54:11
0000轻轻松松读《老子》(二十)
《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以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译文:秋雨堂2023-07-30 08:11:30
0000春秋古易:大象无形,乾坤两卦如何读象
《易的逻辑——用春秋古法读易经》易理、易象、易辞,三者统一,逻辑严密,由巴蜀书社出版,明年面世。《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与易学中的“乾坤无象”是一致的,《易经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道德经》: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
作者:儒风君古人云:“大仁不仁,大善不惠。”真正的善行,不在于假仁假义,不在于小恩小惠。行善也要讲究方法,否则只会适得其反。1小善如大恶《道德经》有言:“善行无辙迹。”为人处世,应当秉持一颗善心。但并非所有善心,都能带来好的结果。很多时候,往往是好心办坏事。发心虽是善的,可结果却是恶的。真正的善行,就好像风过无声、雁过无痕。儒风大家2023-07-28 17:01:58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