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阴召阴,以阳召阳——【闲敲棋子慢品茶】(7)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此“念”非一个人之私心杂念,亦非佛家所言之念头。
一般而言,可以做到“对境念不起”,表明一个人的修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卧轮禅师有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禅师把禅定境界的一念不生,当作佛法之修行。六祖慧能听闻后,认为卧轮尚未明白真正的佛法。
对此,六祖作偈回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所谓没伎俩,是指真如本性,思想则是识神。识神本是个坏东西,是生死根本,然认识了本性之后,识神就变为妙用了。真如自性犹如主人,识神则是仆人,主人如何指挥,仆人如何行动,方见妙用无边。故思想用不着断,断了就不能起用。真心和识神,如水和波,除掉了波,水亦没有了。真心发起思想,方能应缘接物,随缘起用,才能神妙无比。不起心动念,又如何能起用呢?只有念念了了分明,才能妙用无边。

佛经中关于“心”之解释,重点强调的是不生不灭心,也叫灵觉之心,即清净之智慧,也就是“五蕴皆空”之般若智慧。它灵光独耀,卓而不群,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即吾人生命之真心也。心之力量足够强大,完全可以独立于万物之外,丝毫不为其扰动。
所谓“心不死,则道不生”,此处之心,指的是一个人的执念。
而“念念不忘”之念,指的是一种念力。所谓念力,是一种超能力,通过精神来影响物质,达到使物体移动、变形等效果。
科学表明,人之大脑中有种化学物质,可以加强脑电波的频率,当脑电波的强度达到某种程度之时,会释放出一种负离子或阳离子的东西,然后会与周遭之事物、环境、人物发生碰撞,依据异性相吸之原理吸引自己往那个方向靠近。
古代的巫术中,有“相似律和接触律”之基本原则。前者是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后者是物体一经相互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相互作用。原始巫师根据第一原则,能够仅仅通过模仿就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根据第二原则,能通过一个物体来对一个人或其他物体施加影响,只要该物体曾被那个人或那个物体接触过。

“心有多静,福佑多深”,此曾国藩之名句。我们的心在宇宙中可以起到的作用,是我们无法估量的。“生命之能量,皆由心而发”,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的心,不仅有力,且力大无穷。
心念,应该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持续、最长久的一种力量或能量。“以阳召阳,以阴召阴”。当一个人长久的处于某种心念之下,定会滋润出相应之气息。一般而论,心念是正向且光明的,涵养的就是阳气;心念是负向且阴私的,成长的就是阴气。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阳明心学之思想。其意告知世人,欲洞察宇宙之奥秘,了悟生命之真相,须返照探求自己之心性良知。
人生处处,皆为道场。传唐僧师徒,过乌斯藏,至浮屠山,遇乌巢禅师,传授《心经》一部,意在强调,“长途有尽,心魔难除”。这恰好契合了王阳明之思想,“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一念善心起,万般福报来;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无论儒佛道,抑或其他宗教,人类一切之修养,皆为“善护念”三字。凡起心动念,须照应好自己之思想。
一个人之真正强大,是内心之无比坚定。此种坚定,是让自己之内心深处,始终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
容易忘记的,非为梦想;轻言放弃的,不是诺言;念念不忘的,才是能量。念念不忘,必有回想。
不可得心是真心——《心经》再读之【19】
知而无知方真知,得而无得是真得。【原典】之【妙用分第四】无智亦无得。【译文】没有所谓的般若智慧,也没有所谓的证得什么佛果。【悟读】无求自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此清代翰林张元济书写袁枚之联句。其“无求之安心法”,道出了生命之真谛。佛教之至高境界是“非有非非有”,不可执于相,亦不执于空。新用户97560OBk2024-02-19 09:06:24
0000子居:清华简十二《参不韦》解析(七) | 中国先秦史
清华简十二《参不韦》解析(七)子居【宽式释文】参不韦曰:启,唯昔方有洪,溢戏,高其有水,灌其有中,漫泆,乃乱纪纲。莫信德,乃作德之五观、九观之参,以效天之不祥。先秦子居2023-07-28 12:06:59
0003《资治通鉴》321:陆机的教训——“才足以取祸”
花言大帅2023-07-29 10:47:26
0000春秋古易:大象无形,乾坤两卦如何读象
《易的逻辑——用春秋古法读易经》易理、易象、易辞,三者统一,逻辑严密,由巴蜀书社出版,明年面世。《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与易学中的“乾坤无象”是一致的,《易经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