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间世》:我们都是“支离疏”,接受好坏并存辩证法,接受先苦后甜人生观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餬口;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支离疏”杜撰人名,“颐”下巴,“会撮”发髻,“五管”五官,“髀”音毕指大腿股骨,“胁”腋下肋骨,“挫针”缝衣服,“繲”音卸指洗衣服,“鼓荚播精”筛糠簸米,“支离”残缺。
本段大意:有个叫支离疏的人形体奇异,下巴藏在肚脐下,肩膀高过头顶,后脑勺发髻指向天,五官在上,大腿和胸肋并生,但是缝衣洗衣足以养家,筛糠簸米,可以糊口。君主征集士兵作战,或者安排劳役,因其身体原因得以免除,还能获得赈济物资。躯体障碍者都可以自给自足终其一生,那些心理障碍者也是可以的。
庄子这个故事很简单,描写了一个貌相怪异乃至就是躯体障碍丑八怪者,遭遇不幸同时,也有正常人得不到的幸运,寓意非常深刻。
首先,这是哲学辩证法高度的寓教于乐,凡事皆有可能。
庄子用夸张故事,暗示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性,身处悲惨环境时候,或者自身遭遇不幸时候,不要悲观失望,不要抑郁焦虑,假如不幸是手心,一定还有手背的幸运,契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故事。
很多名人名言,就是强调这点,如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心理比生理更重要,教育学者提出“凡事都有两面性,首先把积极一面来肯定”,就是化负面消极悲伤为正面积极力量。
当然,我们要看到,这是心理层面挖掘,是为了心理健康和心理平衡,增加心理能量,是否扭转乾坤乃多因素作用结果。
其次,这是先接受再幸运的人生观表达,或者叫做先苦后甜人生观。
故事里的身体支离者,换成我们能接受吗?这是一个拷问灵魂问题,也是富有现实意义问题。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谁都不希望挫折,但是遇到挫折时候别逃避,面对就是接受,接受就是转化,转化就有无限可能。
事实上,我们某个意义上都是支离者,包括身体或者心理,学习支离疏躯体不幸,簸米劳作,洗衣做饭,养家糊口,毫不含糊,这种积极乐观精神,做到很难,多少人遇到挫折被打到,陷入“为何不幸的是我”哀叹中出不来。
庄子笔下的支离疏是个丑八怪,当我们嘲笑或同情时,也请前进一步说话,我们就是这个支离疏,我们就是身体或者心理上的丑八怪,品味支离疏人生境遇,带来两点启示,一是凡事都有好坏对立统一性,二是先接受再改变先苦后甜人生观。接受支离破碎,才有扬帆远航!
轻轻松松读《老子》(十六)
《老子》第十六章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译文:要达到内心最高境界的虚空无欲,并坚守彻底的清静无为。世间万物一起生长,我观察了他们的生命在生长与凋落中往复循环的规律。秋雨堂2023-07-30 08:35:33
0000轻轻松松读《老子》(25)
《老子》第二十五章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秋雨堂2023-07-30 09:05:25
0000吴凌杰、陈莉丨中山大学藏《草庐问答》文献价值发覆
注:本文发表于《集美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吴凌杰博士授权发布!中山大学藏《草庐问答》文献价值发覆吴凌杰陈莉书目文献2024-02-02 12:09:17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