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读《老子》(十五)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中,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liú)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
古时候那些善于行道的人,精微玄妙,深不可测,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全面了解他们,只能勉强地形容他们说:
他多么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冰过河;他多么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多么恭敬郑重啊,好像是在别人家里做客;
他行为洒脱,好像冰块缓缓消溶;他本色纯朴,好像没有经过雕刻的原木;他心胸旷远豁达,好像幽深的山谷;
他浑厚质朴,像容纳万物的浊水。他宁静深沉,像浩渺无边的大海;他神采飘逸,像永无止息的秋风。
谁能使浑浊的世界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沉寂的世界行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
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除旧布新。

秋雨堂浅见:
本章是对古时候有道之人的描述。也是老子心目中得道者的理想形象。
在他的心目中,有道之人韬光养晦,神秘莫测,他们展现出来是谦恭谨慎、纯朴宽厚、沉静稳重,心胸旷达,行为自然洒脱,永不骄傲自满的形象。
在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历史人物中,要说韬光养晦、神秘莫测的人,恐怕只有老子本人和他的学说的继承者庄子两人而已。他们有对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洞悉,有对社会和人生透彻而深刻的认识,智慧远超常人,但他们不追求位高名显,不贪图荣华富贵,做着书籍管理员和漆园吏这样的差事,甘居人下,淡泊宁静,以享天年。
要说具备谦恭谨慎、纯朴宽厚、沉静稳重,心胸旷达,行为自然洒脱品格的人,三国时的诸葛亮可算一个。他隐居隆中之时,“躬耕垄亩,不求闻达于诸侯”,大有老庄遗风。但自被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以后,为了辅刘兴汉,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终于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病逝于五丈原,令人扼腕长叹。
晋代陶渊明不愿“心为形役”、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县令之职,挂印还乡,过上了南山种豆、东篱采菊、饮酒作诗的寻常日子,于无意间开创了中国田园诗的先河,名留后世,印证了老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遗训。
老子希望出现能使躁动浑浊的天下平静下来的有道之人,发出了“孰能浊以静之徐清”的呼唤,诸葛亮有平定天下之志和治国安邦之能,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陶渊明虽无“兼济天下”之志,却有“独善其身”之实。此二人的人生虽未必如老子所希望的那么圆满,但也可称之为有道之士。
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能使天下“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他们堪称“有道之士”。
文/靳义堂
2022.10.29.

四圣的心源是什么? ——四圣医学导读·“自然”之道之一
一、符合“天人同气”原则的“自然”之道《四圣心源》关于“符合'天人同气’原则的'自然’之道”的论述,集中体现在第一卷《天人解》。先生在卷首示:“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我们看看《天人解》正文——(一)天人之解0000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以及规律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实践是人们主动改造世界的活动,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认识到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而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规律等的理解和把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通过实践,人们能够感知到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变化,进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同时,实践也是验证认识的标准和依据,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确定认识的正确与否。0000《道德经》中这句话,揭秘了成功的3条方法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惟乔的第167篇原创文章《道德经》真的是财富满满!“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里直接翻译一下后半段。新用户6232PPUC2024-02-03 09:08:52
0000千古奇文《鬼谷钱经》,解析失传已久七字经商绝学!(建议收藏)
中华上下五千年,贤能智者数不胜数、层出不穷,其中最有争议的人物应该是鬼谷子。民间传闻不绝于耳,褒贬不一,赞毁不齐,但这丝毫不影响老人家成为神一样的存在。据传,范蠡传承鬼谷子的无字天书智慧,悉心揣摩,融合了他们在各个领域无数次的商业实践,提炼融合得出三谋三略十八法,聚财无数,成为了一代商圣。新用户389228162023-07-27 19:07:11
0000观音慈悲度众生——《心经》再读之【7】
观音慈悲,普度众生。【原典】之【总纲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译文】观自在菩萨。【悟读】相由心生,意随心动。“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人身虽小,暗合天地。宇宙之中,有一个极大之秘密,就是你所看到的一切世界皆是由你自己之心所造,所谓“境由心生”也。一般而言,做最好之自己,方能遇到最好之别人以及最好之生活;而最理想之修行,其实就是实现与这个世界及自己身心之和谐统一。新用户97560OBk2024-02-17 11:06:52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