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读《老子》(69)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译文:
带兵打仗的人说:“我一般不敢主动进攻,而是采取守势;也不敢贸然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是说,虽然摆下了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只退不进;虽然举起了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只守不攻;虽然面对着敌人,却像没有敌人一样不和其交手;虽然持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一样不去随意拼杀。
没有比轻敌更大的灾祸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
所以,敌对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因受侵略而悲愤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秋雨堂浅见:
高亨认为,这一章是老子的军事论。主要观点是:1.不要发动侵略战争。2.各国统治者懂得了柔能胜刚的道理,天下就将没有战争。3. 不可轻敌。4. 反侵略的战争一定能够获胜。
兵器是不祥的东西,战争是令人哀伤的事。老子认为,战争应以守为主,不可主动侵犯他国,表现了他的反战思想,同时也表明了其“不争”、“居下”的处世原则。
这一章紧接上文对用兵之道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谈用柔、用弱的原则在军事上的运用。用柔用弱不是真柔真弱,而是处在柔、弱的位置,顺着道的自然趋势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这是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军事中的具体运用。
老子认为,主动出击去侵略别人,其本身在道德上就输给了别人。这是因为主动进攻对方,对方就会为正义而战。这时,对方的民众就会因为敌方的侵略行径而感到愤慨,其保家卫国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这对进攻一方是极为不利的。相反,如果守而不攻,留给对方主动出击的机会,己方的军队和民众就会愤然还击,并能一鼓作气战胜敌人。
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知道战争会给民众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和痛苦,但是仅仅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避免战争的。既然不能改变当时的形势,他就阐发自己的战争观,即“以退为进”,以此来引导带兵者去争取正义战争的胜利。
老子曾经说过,仁慈是道的三宝之首,仁慈也就是无为,如果在战争中运用无为的思想,那么进攻的时候就会取得胜利,防守的时候也可以稳固城池。这一观点与“哀者胜矣”一致。在老子看来,人们在进行战争的时候,一定要怀着仁慈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中不滥杀无辜,这种态度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如果为了利益、欲望而轻易发动战争,得到的只能是无限的灾害。只有以不争的态度治国,以博爱的胸怀处世,才能使国家和平稳定,不致陷于战争的危难之中。
我国建国以后所实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国防理念,完全符合老子的这一军事思想,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为全国人民创造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和拥护。
2023.3.8.

淄博烧烤爆火,真正的“高人”浮出水面
立达国学院|出品郭丽敏|撰文刘宇|编辑疫情后的第一个春天,报复性消费渗透进每一座旅游城市。“人文城市”西安变成了“人的城市”,南京音乐台的鸽子要被摸秃顶了,长沙的五一广场人山人海......各个旅游城市都已经被人流“攻占”。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在老牌儿旅游城市的竞逐之中,一座三线小城淄博火出了圈,占据了半个春天的热搜榜。立达国学2023-07-29 11:05:31
0000《季氏篇》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
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注释】▲知:知道,明白。▲之:指道理。知仁义、懂孝悌、诚实守信等。【译文】孔子说:“生下来就明白道理的人,是上等资质;通过学习而知道的人,次一等;遇到困惑才知道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惑还不学习,这是下等资质了。”【学而思】莫远忧的图书馆2023-07-30 18:07:06
0001行深方得悟其道——《心经》再读之【8】
以勇猛心求道,自平常处参禅;未证忌言空教,不修莫说心经。【原典】之【总纲分第一】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译文】在他深深的领悟且保持住般若菠萝蜜多之时。【悟读】修道似行深淖,调心如履薄冰。佛言,夫为道,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妄心攀缘,变动不息,须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新用户97560OBk2024-02-17 13:07:16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