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简明释义(下篇3.10—3.12)
3.10 镇之以朴(原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释义】道永远是顺任自然普育万物而不妄为,却又没有什么事物不是由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民就会自然感化而得到充分发展。自然生长化育可能产生贪欲和妄想,侯王应当以“道”的纯朴之性(无欲无求)来要求和管住自己。用“道”的真朴管好了自己,没有了私欲和贪心,下面的臣民也就不敢有贪欲和妄想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安宁、稳定。
3.11 知足常足(原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
【释义】以无为大道治理天下,则国泰民安,无兵甲争战之患,故战马被退还到田间用于耕种和积粪肥田;若治理天下不行无为大道,则世道必乱,兵戈四起,需养兵屯马于郊野用于争战。这些兴兵动战、伤残百姓的罪恶,都是由于人们私欲过甚、贪得无厌而引起。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所以,人应当知足,只有具有知足之心的人,才会经常感到满足,而不去侵夺别人,避免咎祸与罪过。
3.12 为道日损(原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释义】常人求学,为的是积累知识,使知识量日益增加,达到博学多才;而求道的人,则在不断地剔除杂念,使私欲杂念日益减少。减少又减少,最后达到一念不起,以至于无欲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自然无为,即不妄作妄为,则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所以,能治理好国家的人,必定是少私寡欲,不施苛政,不动兵戈,无经常扰民之事;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能治理好国家,反而会造成天下大乱。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237:诸葛亮治蜀的这一段话,值得思考
花言大帅2023-08-06 15:24:51
0000社交达人必备!掌握《鬼谷子》的16条人情世故,事业人脉双丰收!
《鬼谷子》是一本古代兵法兼谋略书,其中包含了许多智慧和处世之道。下面我将拆开《鬼谷子》中关于社会生存的16条"人情世故",并为每一条提供简要的讲解:人情世故1-隐忍:隐忍意味着在面对挑战、冲突或不公正时保持冷静和克制。它要求我们控制情绪,避免过度展示自己的怒火或失望,以便能够更好地思考和应对困难。紫网2023-10-14 13:19:290000轻轻松松读《老子》(57)
《老子》第五十七章守正用奇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译文:秋雨堂2023-07-30 11:54:16
0000石祥丨鲁迅所用格纸与辑校古籍金石手稿的时间推定
注:本文发表于《现代中文学刊》2023年第1辑,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石祥老师授权发布!鲁迅所用格纸与辑校古籍金石手稿的时间推定*石祥书目文献2023-07-29 11:10:52
0000五十岁之后,读懂《道德经》里的4个成语,才算活明白了
郑板桥有一句名言:“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从人生的发展来看,小时候读书,让自己对世界,明明白白;中年时工作,糊涂和明白各占一边。到了五十岁之后,人生下半场开始了,最好的活法,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具体来说,建议你读懂《道德经》里的四个成语,给自己“明白”的智慧。01功成不居:不管成绩多少,学会后退。紫网2023-10-15 13:48:3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