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应化非身分——《金刚经》悟读【第32品】
一念清净处,自有莲花开。

【原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悟读】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如如不动,如同真如实相那般清净不动。第一个“如”,是“好像”的意思;第二个“如”,是“真如”之意。强调的是修行成功的佛与阿罗汉们的心,面对一切世间的境缘,他们心里不产生执着。不取于相,是指他们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一种事物;如如不动,是指他们心的平静状态,面对一切事物,心理上完全以随缘与平静来应对,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应化,又作应现、应化利生。佛、菩萨应众生之利益而变现与众生同类之形像,称为应化。万事万物随时随地皆处变化之中,故一切皆非真实的。本品强调的还是不要执念于虚无之万事万物。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金刚经最后一个四句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四句偈。
有为法与无为相对,无为就是涅盘道体,形而上道体。实相般若就是无为法,证到道的那个是无为,如如不动;有为法,泛指一切有作为、有造作的因缘所生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的存在,原意为“由因缘而起的存在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般,皆是虚幻无常的。
人生之苦,苦在执着;人生之难,难在放下;人心之烦,烦在计较;在意什么,折磨于斯。
世界本来简单清纯,只是世人把它复杂化了。生命中有一种爱,是安静的,是无求的。远远的观望,不言不语;完全的给予,无悔无怨。不想说明,只愿心懂;不求回报,只愿爱在。
吕纯阳有一首诗描写人间之福气,“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一个人有人间之清闲,便是神仙之境界;六神和合,即为福报;丹田是指心田,心中清净,就是修行;对境无心就是禅,何必再问禅呢。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有求必苦,解脱之道就在于正视内心之欲望,然后慢慢学会丢弃欲望。唯有放下,方得超脱。
《资治通鉴》491:名气就是“实力”
紫网2023-10-15 13:43:160000《中庸》中“诚”这个概念如何理解?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篇章。其中的“诚”是《中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被认为是人与天道和谐相处的关键。以下是对《中庸》中“诚”的理解:内在真诚:《中庸》中的“诚”强调内在的真诚和诚实。它指的是个人的言行和心意要与内心的真实感受保持一致。人应该保持真诚的态度,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虚伪、不伪装。通过保持内在的真诚,个人可以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增进信任和互动。0000《道德经》五句话,治愈你所有的迷惘
《道德经》是古代先贤老子智慧的结晶,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是许多人奉行的处世指南。老子所阐述的智慧,对世态人情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思索,能让你在为人处世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方法,助力你在事业和生活中,每天都有点滴进步、行稳致远。《道德经》中这5句经典的话,可谓醍醐灌顶,读懂之人豁然开朗、不再迷惘。0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紫网2023-10-15 08:13:1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