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法身非相分——《金刚经》悟读【第26品】
可是这个,可是那个;
不得有言,不得无言。

【原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悟读】

看破幻影,必然自在;
放下尘世,果真逍遥。
人生如梦,一切的生死情欲,皆是虚幻的,看破了,就自在了;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把尘世间的欲望看得太重。所谓放下 ,就是心如明镜的洒脱,是心的逍遥。
本品通过佛和须菩提的对话,说明不应执著于相的佛家根本道理,即使是佛的三十二种相,亦不应该执著,故名“法身非相”,即佛的“法身”不是以“相”来体现的,还是强调“万法皆空”的真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
佛家所谓的“空”,绝非空无所有的空,是指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空,强调事物的无常,劝告众生不要执着。空门,是智慧之门,是喜乐之门。
三十二相,是指佛陀所具有的庄严德相,由长劫修习善行而感得。其他修行人可具有某些庄严特征,但只有佛陀及真正意义上的转轮圣王(即金轮王、银轮王、铁轮王和铜轮王这四轮王)才能具足三十二种胜相。三十二相,非法身如来之真相,不过是佛陀于人间成佛,为了摄受众生,故示现人间最有福报的“转轮圣王”三十二相,完成娑婆的应化事业。
无论是“眼见”的佛身,还是“观想”的佛身,皆为取相执着,非真如法身也。本品佛陀是想把心识所观想的三十二相,扫荡洁净。无论是眼目所见,抑或是心识念想,显于内外之相,皆为幻化生灭,与法身如来不相干。
所谓“相由心生”,浅层之理解,是一个人的外相,往往是由一个人内心之善恶所决定。深层思考,其实是一种高维智慧。其中的相,是指一个人的一切外在呈现,而心是指一个人的心念,即觉知力。真正的智者,一般可以快速的透过现象看出本质。
有一个著名的“因果定律”,指无论什么成功或失败,皆非偶然,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的必然,即每一结果皆有一特定之因。这一法则非常深奥且极具影响力,心理学家归纳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宗教人士总结为“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其实,因果只是人生的一种规律,而非绝对,中间还需要许许多多的“缘”,不能套用因果来解释生活的一切行为。不过,用因果定律去指导世人之行为,却是积极有益的。人的行为不是由因果决定,而是由自己的心念所决定。“心念是源,正心为本”。达摩告诫修者,“修行必先修心”。心不正则念不正,观不正则行不正。起心动念决定行为,行为往往导致结果。
中华之道统:守一执中
天道即天理,中华之道统为中华自然之法理传承。中华文化自黄帝起,传道统于颛顼,黄帝训颛顼云︰「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后传于尧帝,天道之心法为︰「允执厥中」四个字;由舜帝传下天道心法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个字。自此以后,中华道统传世为十六字︰「天道心法十六真诠」。紫网2023-10-15 13:32:190000“不失为得”到“不得为失”
作者:红日东晴得失是人生之常态。没有绝对的得,也没有绝对的失,一切得失都是相对而言的。【深悟“不失”】做事都要有成本,然后才会有回报。这个成本,相对于回报,若成果成效是相对明显且令人满足的,就是所谓的不失。那种追求不付出而能获的,只想偷摘他人树上果子的,往往是非德且虚妄的。红日东晴2023-08-07 10:06:38
0000《资治通鉴》231:曹操硬是要追封田畴,这一点值得思考
学习内容:【原文】曹操追念田畴功,恨前听其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操不听,欲引拜之,至于数四,终不受。有司劾畴:“狷介违道,苟立小节,宜免官加刑。”操下世子及大臣博议。世子丕以“畴同于子文辞禄,申胥逃赏,宜勿夺以优其节。”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锺繇,亦以为可听。操犹欲侯之,紫网2023-10-13 15:49:120000牟昆昊丨21世纪20年代水族古籍整理与研究情况简述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民族古籍7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六章,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书为准。感谢牟昆昊先生授权发布!21世纪20年代水族古籍整理与研究情况简述书目文献2023-07-28 14:56:01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