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忍为尊——【轻煮●细品●生命】【27】
轻煮岁月细品茶,黄连树下诗酒花。

【百忍为尊】
事不三思终有败,人能百忍则无忧。
一个人假如能做到宽怀大度,忍辱不辩,自然可以远离是非,无忧无虑,度过逍遥自在之人生。忍得一番横逆,便增一番气概。
传玉皇大帝之原型是张友人,其人慈悲为怀,百忍为上,人称“张百忍”。他能忍人之所不能忍,容人之所不能容,处人之所不能处,以此包容繁杂之自然万物,有海纳百川之胸怀和涵养,以宽得众,终成统领三界最理想之主宰者和领导者。
《说文解字》说,“忍,能也。从心、刃声”。忍字头上一把刀,汉字中的忍,本意为耐烦或忍受。
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可以这么理解,“忍”,是三家文化共同之精髓。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是一种为而不争之哲学;儒家讲究持重、隐忍、正气、担当,是一种自省中庸之道;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乃超脱修心的处世之道。
“忍人之所不忍,能为人所不能”。在《天道》中,认为人的生存空间之大小,取决于这两条平行线之距离的大小。忍,不是简单的懦弱,而是一种从容之进取,更是一种超脱之境界。
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正确,亦无绝对的错误,立场不同而已。所谓佛心,即正觉之心。佛心和有情心,只有悟与迷之不同而已,迷与悟其实是相对的两种心理,本质并无分别;而其作用,即对一切法之认识过程,亦无实质上的相对;只是在认知之时,是应用了清净之智慧,还是与污染之意识,故而造成了对法的认知上,有了“对与错、是与非、得与失”等等分别。
理性而完整之认知,使生命之智者用清净而全面之态度看待万事万物,故能包容安忍,安住于心,不为外在之尘缘或假相之生起与幻灭所迷所惑所转,从而消遥淡定,心得安宁,自在自如。
“小忍,是一种修养;大忍,是一种智慧”。一般而言,情绪之控制,是一个人生命智慧之表现。控制不了自己,你就不可能控制别人。“高山不和小草争高下”,任何时候,和小人对骂,自己就变成了矮子。世间最愚蠢之事或是,自己站在阴影之中,却总是抱怨太阳对自己不公平。
历史上曾流传如此一个故事,有个绿衣人来到孔门,遇见夫子门徒,问,您说一年有几季?夫子弟子答道,当然有四季。此人说,您错了,一年只有三季。双方为此争论不休。
争论自然没有结果,不得已请教圣人。出人意料,夫子之回答是一年有三季,那人得意地走了。
学生不解,老师,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只有三季呢?夫子说,你不知道啊,他不是人,他是一只蝉虫化的,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三季,你跟他说四季他如何能懂?
“夏虫不可语于冰”。生活中谨记切记,永远永远不要去和一个三七二十二的人去发生争论争辩争吵。因为,无论从哪种角度,吃亏的绝对是你自己。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344:王浚这一种人物原型值得我们注意
花言大帅2023-07-28 16:25:50
0000庄子外篇《田子方》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庄子外篇《田子方》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本篇内容比较杂,各部分的写作特点也不尽同。篇幅长短不一,且各不相连。但总起来看还是以无为之道为主线,通过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说明道的存在、道的重要性、得道至人所具有的品质等。本篇按照讲述的内容分成十一个部分,分别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一【原文】0001《资治通鉴》132:人都有侥幸心理,知道要止损,又总想再等等看
学习内容:王莽邀龚胜为太子上卿,龚胜绝食身亡王莽将高句丽更名为下句丽王莽铲平了元帝庙,王政君惊骇哭泣【学以致用】01,《资治通鉴》里面有两个启示很重要:一句是:“履霜坚冰至”一句是:见机而作,不俟终日看到脚踩的地上有霜了,就要知道寒冷的“冰”就要来了,这是预知事物往后的发展规律,要提前做好准备看到事变的迹象,马上就要行动,而不是再等等看。如何理解庄子的“道在屎溺”?
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大丈夫之过也,犹庖丁之于牛羊也。庖丁牵羊,顺其所势,至于宰牛,刀刃见骨,荣辱忘形,醉于其中,而忘其将人视为畜牲。是其大者也。夫子故曰:'吾未见刚者。’”yizhewen2023-07-28 16:43:32
0000《论语》10句名言,句句经典,受益终身!
《论语》这部儒家的经典,简直就是名言格句的天花板,其中的好多句子,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下面再从其中挑选十句名言,与大家一起学习。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点评:就做事方面来说,无论大小事情,如果目标不远大,考虑不周详,没有做好预防,就会遭遇不可预测的忧患。就做人方面来说,不但要做一个好人,还要学道,否则忧患就在眼前。二、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一声佛号一声心2023-07-28 16:32:2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