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何处——【轻煮●细品●生命】【28】
轻煮岁月细品茶,黄连树下诗酒花。

【知止何处】

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梦想和追求,无疑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和最美的花朵。不过,“如何行,如何止”,则是关乎生命之智慧,而慧光才是一个人身上最宝贵的财富。
《周易》是中华文化之源。有人把它总结为三字。其一,上,向上之追求;其二,止,人生知止何处;其三,正,人行于正道。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大学》提出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后人称之为“三纲八目”,此传统文化对于君子提出的要求和标准。
作为芸芸众生,修身应该是一生之事业。在修身之路上,“止心,是上等之自律;止语,是上等之智慧”。
“止语”,即保持沉默;“止心”,原意为“遏制欲望”、“清心寡欲”,即保持一个平常、平静、平和之心态。
心存敬畏,自我约束,自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没有它,一切法则会变得形同虚设。真正的自律,是一种信仰、一种自省、一种自警、一种素质、一种自爱、一种觉悟。它会让我们发觉健康之美,感受幸福快乐、淡定从容、内心强大,永远充满积极向上之力量。
止语,在佛家称之为“闭口禅”,是一种很高境界的修行。佛教之止语,要求杜绝所有世俗往来,断绝一切凡心杂念,以求更大地精进。
佛家以为,一切众生之生死轮回,皆由于身口意三业所致,若消除此三业,可速得解脱。禁语目的之一即为减少口业。止语,可以避免一些生活之过失,逼着自己要处处忍耐,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慢慢地做到“不见他人过,只见自己非”,懂得“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心也渐渐不再被外境所转了。
在“止心,止语”的基础之上,如果再加上一个“止行”,则人生就显得尤为唯美。
所谓止行,强调的是不胡来、不蛮干、不妄为。人活一世,直行容易,止行却难。
晚年之齐白石声名鹊起,时时有人登门求画,有的甚至一掷千金。齐老通通婉拒,其原则是不趋势迎合,亦不粗制滥造。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唯有知道自己应该在哪里止步,应该在哪里前行,方能保持初心,行稳致远。因此,最好之处世态度,莫过于“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界之压力再大,亦须坚持自己之原则。
往后余生,愿我们掌握打开自己情商之三把钥匙,“止语、止心、止行”。从此,生命会一天比一天好。
【原创】《止学》全文及释义
少林十三抓2023-07-28 16:49:39
0000读懂《道德经》这两点,你会强大到可怕
▲点击上方“破局邦”关注我这是我日更的第190/200天大家好,我是惟乔,一个立志坚持日更1000天的人,破局从行动开始!最近又读了《道德经》,有些许感悟,分享给大家。这是《道德经》的第2章,原文如下:新用户6232PPUC2024-02-07 13:06:35
0000《资治通鉴》十句话,说透了人生智慧①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③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⑤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⑥时移世易,变法宜矣⑦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
《资治通鉴》十句话,说透了人生智慧《资治通鉴》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历史记录,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追捧和点评批注。它保存了很多现在已经看不到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它对之后的史官创作、中国的历史编纂、文献学的发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资治通鉴》也是一部蕴含着丰富人生智慧的经典著作。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刘开曙图书馆2024-02-18 12:07:05
0000【道德经】最经典的话
《道德经》中最经典的六句话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为人处世应当柔5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6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冯斌一鄂2023-08-07 13:08:51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