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4237

《资治通鉴》271:孙权暮年时刻的决策行为,值得思考

紫网2023-10-13 17:52:460

学习内容:【原文1】八月,吴主封子霸为鲁王。霸,和母弟也,宠爱崇特,与和无殊。尚书仆射是仪领鲁王傅,上疏谏曰:“臣窃以为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籓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且二宫宜有降杀,以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书三四上,吴主不听。【原文华译1】八月,孙权封儿子孙霸为鲁王。孙霸,是孙和同母胞弟,所受的宠爱和尊崇,和孙和没有分别。尚书仆射是仪,兼鲁王师父,上疏进谏说:“臣认为鲁王天生美德,文武兼备,当今之宜,应该让他出镇四方,为国家藩臣辅佐,宣扬德美,广耀威灵,这才是国家政治上的良策,海内人心所望。而且,太子和鲁王之间,应该有所差别,以正上下次序,彰明教化之本。”前后上奏三四次,孙权不听。【原文2】是时,吴主颇寤太子和之无罪,冬十一月,吴主祀南郊还,得风疾,欲召和还;全公主及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固争之,乃止。吴主以太子亮幼少,议所付托,孙峻荐大将军诸葛恪可付大事。吴主嫌恪刚很自用,峻曰:“当今朝臣之才,无及恪者。”乃召恪于武昌。恪将行,上大将军吕岱戒之曰:“世方多难,子每事必十思。”恪曰:“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夫子曰:'再思可矣。’今君令恪十思,明恪之劣也!”岱无以答,时咸谓之失言。虞喜论曰:夫托以天下,至重也;以人臣行主威,至难也。兼二至而管万机,能胜之者鲜矣。吕侯,国之元耆,志度经远,甫以十思戒之,而便以示劣见拒;此元逊之疏,机神不俱者也!若因十思之义,广谘当世之务,闻善速于雷动,从谏急于风移,岂得陨身殿堂,死于凶竖之刃!世人奇其英辩,造次可观,而哂吕侯无对为陋,不思安危终始之虑;是乐春藻之繁华,而忘秋实之甘口也。昔魏人伐蜀,蜀人御之,精严垂发,而费祎方与来敏对棋,意无厌倦。敏以为必能办贼,言其明略内定,貌无忧色也。况长宁以为君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蜀为蕞尔之国,而方向大敌,所规所图,唯守与战,何可矜己有余,晏然无戚!斯乃祎性之宽简,不防细微,卒为降人郭偱所害,岂非兆见于彼而祸成于此哉!往闻长宁之甄文伟,今睹元逊之逆吕侯,二事体同,皆足以为世鉴也。恪至建业,见吴主于卧内,受诏床下,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孙弘领少傅;诏有司诸事一统于恪,惟杀生大事,然后以闻。为制群官百司拜揖之仪,各有品序。又以会稽太守北海滕胤为太常。胤,吴主婿也。【原文华译2】当时,孙权已颇醒悟太子孙和无罪,冬,十一月,孙权举行完南郊祭祀回宫,突然中风,想召孙和回来,全公主孙大虎及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极力阻止,于是停止。孙权认为太子孙亮年幼(本年仅九岁),讨论给他设立辅政大臣,孙峻推荐说,大将军诸葛恪可以托付大事。孙权嫌诸葛恪刚愎自用,孙峻说:“当今朝臣之才,没有赶得上诸葛恪的。”于是召诸葛恪于武昌。诸葛恪将要出发,上大将军吕岱告诫他说:“如今正是多难之秋,先生每事一定要十思!”诸葛恪说:“当初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想两次就行了。’如今您让我十思,是说我愚劣吗!”吕岱无言以对,当时的人都认为吕岱失言。

【虞喜(东晋大臣、学者)论曰】君王把天下托付给自己,这是最大的责任了;以人臣身份,行使主上的威权,更是最难的事;二者兼于一身,掌管天下,能胜任的人就太少了。吕岱,是国家元老,度量宽宏,深谋远虑,以十思来提醒,诸葛恪就抢白他,说你是不是说我愚劣,这就是诸葛恪志大才疏,应事待人没有头脑之处。如果能就着吕岱十思的劝诫,广泛地请教咨询当世之务,闻善则行,从谏如流,岂会落得后来殒命殿堂、死于凶逆的下场!世人钦佩他的辩才,嘲笑吕岱无言以对,认为吕岱粗陋,说不过他。这是不懂得国家安危之机、善始善终之道,只知道欣赏春草之繁华,而忘记了秋实之香甜。当初魏人伐蜀,蜀人抵御,大军严整待发之时,费祎还与来敏下棋,乐而不倦。来敏由此认为他必能克敌制胜,因为他胸有成竹,貌无忧色。况且,长宁说君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蜀为蕞尔小国,而对方是强大的敌人,规划图谋,无非是防守和战斗,有什么资格自以为游刃有余,晏然无忧呢?这不过是费祎性格的宽疏,不知道在细微处设防,以至于后来被降人郭循刺杀。这岂不是在下棋之时,就有先兆吗?之前听到长宁评论费祎,现在又看到诸葛恪顶撞吕岱,这两件事,道理相同,皆可以为世人之警诫!诸葛恪到了建业,进入孙权卧室晋见,受诏于床下,以大将军身份兼任太子太傅,孙弘任少傅。孙权下诏,命有司诸事一统于诸葛恪,生杀大事,也先处理之后再汇报孙权知道就可以。又制定群官百司向诸葛恪参拜的礼仪,各有等级。任命会稽太守、北海人滕胤为太常。滕胤,是孙权的女婿。

【学以致用】01,天大的英雄都会犯最低级的错误因为错误本身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只要你还是个人,还没有突破人性,还有一厢情愿,那就有可能犯错这是正常的,只是当你处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有些错涉及到了根本,就绝对不能犯这种错,因为代价太大看第一段内容孙权难道不知道是仪讲的道理吗,他当然晓得这个道理但是,他为什么不听呢?这就很有意思了这就是“成功人士的过分自信”,他认为这次不一样,认为自己与历史上那些人遭遇的情况不一样,然后呢? 人类的悲剧重演看到这一段,我回想下自身,发现我自己时常妥协只要不涉及到“主干”的层面,我经常妥协,为什么?因为认识到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别人会犯的错误,我可能也会放错,不要以为自己的意志力就一定能够抵得住,所以有的东西我都不碰举个例子,比如赌球(跟赌有关的)我不碰,因为那个挑逗心神太厉害了,不管下注金额是大是小,它总能让你心心念念,这事比较闹心,我怕上瘾再比如美食,新的美食,凡是小时候我没吃过的(或者说出生地,方圆10里土地没有出现过的),我都尽量不去喜欢,也少碰,因为身体不一定受得了我最怕自己处在“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的状态,陷入“我知道”的偏见当中还不自知同时,在思考决策上面,也尽量保持无可无不可的状态,充分思考外来的信息、建议,时刻进行“贝叶斯修正”但是,这不意味着没有原则,没有自己的想法这里面有个“一”的存在比如,孙权意识到自己已经错怪了第二任太子孙和,要见他见他面,当面询问,可以把这个算作是“一”,那么,这个时候可能会有很多人阻拦,很多种情况出现,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你会不会执行这个“一”,会不会必须要见面,看看哪些人,用哪些方式来阻挠?分别是什么态度?举一个近一点的例子前几天有一好朋友,他们夫妻吵架,都是因为喂小孩子吃东西这个事情吵架那么,夫妻之间,乾,坤之间,吵得叮当响,是二元对立状态,两方的理由都很正当,都在维护“自己观点”的正确但是,他们忽略了那个“一”这个“一”就是让小孩子好既然大家都是为了小孩子好,那么,这个主要矛盾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不过是二,三,四,五.六......都可以不重要,都可以放下,停止争吵,停止制造不好的环境影响到小孩的心里(小孩会观察)因为吵,因为夫妻不和,这个家庭环境变坏了,那么,这个“一”,也就是“为小孩子好”这个“一”就偏离了,两位当事人忘记了我在想,这个方法,或许能处理孙权遇到的这种情况孙权遇到什么情况呢?他被身边的女儿孙大虎影响到了,他的想法没有得到实现这是一个什么现象?就是老板身边的人,往往比老板的权力还要大一个组织的腐败,变质,衰败,就是这样产生的,只要作为一个“大一点盘子”的领导人,都要意识到会有这个情况出现可能影响到你的,不一定是你的女儿,老婆,家人,但可能是股东,某个信任的下属,或者秘书...司机.....你听不到真话,看不到真相,看到的都是居心不良的人联合你身边的人想让你看到的最近看《县委大院》有个现象,最怕老大较真,一较真,问题都出来了较真,就是仅盯着那个问题不动,直到找到真相,找到解决方案所以,如果要避免出现这个情况,那就要习惯于划个“一”出来,把这个拎出来看然后,在围绕这个“一”看身边所有人,事,物的运转,不让自己陷入别人的框架里面而忘记了初衷。

02,为什么思考孙权这个例子呢?1,孙权这个时候老了2,孙权有自己成年的儿子不用,却安排一个9岁的儿子做老大3,明明知道诸葛恪刚愎自用,盛气凌人,却还把辅政大权放在他手里我们也会老的,也有可能有老而糊涂,乱决策乱投资乱花钱的时候....如果家里有好几个子女的,那么分配家产,传承的问题,如果分的公平,如何分的兄弟姊妹和睦,如何传承的好,就是个大学问,不得不重视小孩子都是聪明的,但是长大后还会不会很有智慧这是不一定的,既要看能不能遇到明师(非名师)指导,还要看他自己的觉悟程度。不确定因素太多。所以,孙权遇到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度思考,即便是普通人,普通家庭也可以琢磨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