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4372

庄子外篇《达生》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紫网2023-10-14 09:44:090

庄子外篇《达生》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本篇集中说明如何进行修身养性的问题。全篇分为十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提出修身养性的几个观点,下面各部分,各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或寓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修身养性重要性、途径和方式、方法。

下面按照讲述内容所分成的十三个部分,分别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一、

【原文】

达生之情者(1),不务生之所无以为(2);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3)。养形必先之以物(4),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5);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6),其去不能止(7)。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8)!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夫欲免为形者(9),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10),正平则与彼更生(11),更生则几矣(12)。事奚足弃则生奚足遗(13)?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14)。夫形全精复(15),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16)。形精不亏,是谓能移(17);精而又精,反以相天(18)。

注释

(1)达:通晓, 生:生命。情:实情,真谛。

(2)务:追求。(3)知:明明知道。

(4)先之以物:首先得备足各种物品。

(5)不养者:没有保养好的人。

(6)却:拒绝。(7)止:留住。

(8)世:指世人之事。奚:疑问代词。什么;为:指行为。做。

(9)免为形:免除养形的劳累。(10)正平:指身平心正。

(11)彼:代指生命。更生:指跟随自然一道生存与变化。

(12)几:接近。指接近大道。

(13)事奚足弃则生奚足遗:世间事为什么值得舍弃。生命为什么值得遗忘。足:值得。(14)精不亏:精神就不受损。

(15)形全精复:身形得以保全而精神得以复原。

(16)合则成体,散则成始。指阴阳二气一旦结合便形成物体,一旦离散又成为新物体产生的开始。天为阳,地为阴。

(17)能移:能够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

(18)精而又精,反以相天:精神汇集达到高度凝聚的程度,返回过来又将跟自然相辅相成。

【译文】

通晓生命真谛的人,不会追求对于生命没有什么好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会追求明明知道是命运中无可奈何的事情。养育身形必定首先有滋养生命的物质,可是物资充裕有余而身体却不能很好保养的人是有的;保全生命必定先得使生命不脱离形体,可是形体没有死去而生命却已死亡的情况也是有的。生命的到来不能推却,生命的离去不能留止。可悲啊!世俗的人认为养育身形便足以保存生命;然而养育身形果真不足以保存生命,那么,世间还有什么事情值得去做呢!虽然不值得去做却不得不去做,内中的操劳或勤苦也就不可避免。

想要免除养形的劳累,不如忘却世事。忘却世事就身平心正,身平心正那么生命就能跟随自然一道生存与变化,跟自然一道生存与变化也就接近于大道了。世间的事为什么值得舍弃而生命为什么值得遗忘?舍弃了世俗之事身形就不会劳累,遗忘了生命精神就不会亏损。身形得以保全而精神得以复原,就跟自然融合为一体。天和地,乃是万物生长、繁育的父母,阴阳二气一旦结合便形成物体,一旦离散又成为新物体产生的开始。形体保全精神不亏损,这就叫做能够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精神汇集达到高度凝聚的程度,返回过来又将跟自然相辅相成。

【赏析】

本部分集中提出如何修身养性的几个观点。

一是“不务生之所无以为”。不要追求对于生命没有什么好处的东西。人生什么最重要?生命最重要。如果生命都没能了,还谈什么修身养性。所以,一切有损于生命的事一定不能做,更不能去追求。

二是“不务知之所无奈何”。不要追求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否则就会劳形、劳神,有损于生命,还无济于事。

三是“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养形必先之以物”中的“养形”有两层含义,即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保养。无论是肉体方面的保养还是精神方面的保养都首先必须有滋养生命的物质条件。“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言外之意是指,虽有充裕的物资滋养肉体生命,但是却有人不能保养自己的精神生命。如忧愁、惊恐、喜怒哀乐等方面对精神的折磨。所以要保全整个生命必定先得使精神生命不能脱离形体,如果肉体生命没有死去而精神生命却已死亡的情况也是有的。看来,庄子在这里讲的养生着重强调的是容易被人忽视的精神生命的保养。

四是养生要做到“弃世”、“遗生”。因为“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这里的“弃世”并不是人们认为的因“厌世”而逃避人世,而是舍弃世俗之事而使身形就致劳累,并使精神生命的束缚得以解脱而不致亏损。身形得以保全而精神得以复原,就跟自然融合为一体,那么生命就能跟随自然一道生存与变化。这里实际就是《人间世》中所讲的“心斋”。做到心志专一,物我两忘,心境空明。

二、

【原文2-1】

子列子问关尹曰(1):“至人潜行不窒(2),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3)。居,予语女(4)。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5)?夫奚足以至乎先(6)?是色而已(7)。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8),夫得是而穷之者(9),物焉得而止焉(10)!彼将处乎不淫之度(11),而藏乎无端之纪(12),游乎万物之所终始(13),一其性(14),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15)。夫若是者,其天守全(16),其神无郤(17),物奚自入焉(18)!

【注释】

(1)子列子:对列御寇的尊称。 关尹:有两种说法。其一,名喜,关尹为其官职名称。其二,关尹,即关令尹喜,姓尹名喜,字公度,为函谷关令。

(2)潜行:谓潜行水中。(3)纯气之守:即守住元气。列:类。

(4)居:坐下。予语女:我告诉你。(5)相远:相差甚远。

(6)奚足以至乎先:为什么能够超越一般人。

(7)色:指形体和相貌。

(8)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有形之物却不显露形色而处于无所变化之中。(9)得是:懂得大道的奥妙。穷之者:深明内中道理。

(10)物焉得而止焉:他物又怎么能遏住呢!

(11)彼:这样的人。淫:过分,超越。

(12)无端之纪:指无首无尾的大道。

(13)游乎万物之所终始:游乐于万物或灭或生的变化环境里。

(14)一其性:本性专一。

(15)气:元气,精神。合其德:德行合乎大道。以通乎物之所造:使自身与自然相通。

(16)若是者:像这样的人。其天守全:他的自然天性持守保全。

(17)其神无郤:他的精神凝聚。卻xì:通“隙”。

(18)物奚自入焉:外物又怎么能够侵入呢!

【译文】

列子问关尹说:“道德修养臻于完善的至人潜行水中却不会感到阻塞,跳入火中却不会感到灼热,行走于万物之上也不会感到恐惧。请问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境界?”

关尹回答说:“这是因为持守住纯和之气,并不是智巧、果敢所能做到的。坐下,我告诉给你。大凡具有面貌、形象、声音、颜色的东西,都是物体,那么物与物之间又为什么相差甚远?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超越一般人?这都只不过是形体和相貌罢了。大凡一个有形之物却不显露形色而处于无所变化之中,懂得大道而且深明内中的奥秘,他物又怎么能控制或阻遏住呢!这样的人处在不过分的限度内,藏身于无首无尾的大道之中,游乐于万物或灭或生的变化环境里,本性专一,调养精神,使德符合于道,使自身与自然相通。像这样的人,他的自然天性持守保全,他的精神凝聚,外物又怎么能够侵入呢!

【原文2-2】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19)。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19),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21)。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22)?圣人藏于天(23),故莫之能伤也。复仇者不折镆干(24),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25),是以天下平均(26)。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27),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28)。不厌其天,不忽于人(29),民几乎以其真(30)!”

【注释】

(19)疾:摔伤。(20)犯害:受害。神全:神思高度集中。

(21)迕:遇到。慴shè:同“慑”。

(22)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喝醉酒尚且能够如此忘却外物而获得保全。况得全于天乎:何况懂自然之道,而保全完整的人呢?

(23)天:自然.(24)镆干:宝剑名。不折镆干:不会去折断曾经伤害过他的宝剑。

(25)忮zhì:忌恨,嫉妒。飘瓦:偶然飘来、无心地伤害到他的瓦片。(26)平均:谓和平安宁。全由于遵循了这个道理。

(27)人之天:人为的智巧。天之天:自然的真性。

(28)德:自然真性。贼:祸害。(29)厌:厌恶。忽于人:忽视人为的才智.(29)几乎:差不多。 真:纯真无伪。

【释文】

“醉酒的人坠落车下,虽然身体受伤却没有死去。骨骼关节跟旁人一样,而受到的伤害却跟别人不同,因为他的神思高度集中,乘坐在车子上也没有感觉,坠落地上也不知道,死、生、惊、惧全都不能进入到他的思想中,所以遭遇外物的伤害却全没有惧怕之感。那个人喝醉酒尚且能够如此忘却外物而获得保全,何况懂自然之道而保全完整的人呢?圣人藏身于自然,所以没有什么能够伤害他。复仇的人并不会去折断曾经伤害过他的宝剑,即使常存忌恨之心的人也不会怨恨那偶然飘来、无心地伤害到他的瓦片,这样一来天下也就太平安宁。没有攻城野战的祸乱,没有残杀戮割的刑罚,全因为遵循了这个道理。

“不要开启人为的智巧,而要开发自然的真性。开发了自然的真性则随遇而安,获得生存;开启人为的智巧,就会使生命受到残害。不要厌恶自然的禀赋,也不忽视人为的才智,人们也就几近纯真无伪了!”

【赏析】

这一部分是通过关尹对列子的谈话,集中说明人的精神生命修养的重要性。一是说明人处于险境之下,而不惧,完全能够持守纯和元气,完全在于本性专一不二,元气保全涵养,德行相融相合,从而使自身与自然相通。像这样,他的禀性持守保全,他的精神没有亏损,外物方可不能够侵入,说明了人的精神修养的重要性。

二是通过醉酒的人坠落车下,虽然身体受伤却没有死去之事进一步说明,“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反而保全生命的道理。人要保持自己自然的真性,做到纯真无伪。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说明了保存人的精神生命的重要性

三、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1),犹掇之也(2)。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4);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5);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6);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7)。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7),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9)!”

【注释】

(1) 承蜩(tiáo条):持竿粘蝉。蜩,蝉。(2)掇 duō :拾取。

(3)五六月累丸二: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锱铢(zīzhū孜朱):古代重量单位,比喻极小的数量。

(4)十一:十分之一。(5)处身:立定身子。厥:直立。 拘:当为“枸”字之误。枸,指树干靠近根的部分。

(6)执臂:用臂执竿。若槁木之枝:就像枯木的树枝;

(7)唯蜩翼之知:只知道有蝉的翅膀,心无二念。

(8)易蜩之翼:分散对蝉翼的注意力。

(9)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走出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说:“先生是有技巧啊!还是有门道呀?”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迭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迭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知道有蝉的翅膀,心无二念,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分散对蝉翼的注意力,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赏析】

借一个驼背老人用竿子粘蝉的故事,说明修身养性的基本方法,这就是使神思高度凝聚专一,不为外物所干扰。

这一道理不仅修身养性如此,而且做任何事情都应如此。有一个汉语成语为“专心致志”。它告诉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只有一心一意,聚精会神才能把事情办成、办好。如果心猿意马、三心二意终不会办成任何事情。

四、

【原文】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1),津人操舟若神(2)。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3)。若乃夫没人(4),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5),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6)。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7)。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8)!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惮(9),以黄金注者湣(10)。其巧一也,而有所矜(11),则重外也(12)。凡外重者内拙(13)。”

【注释】

(1)济:渡。觞深:渊名。(2)津人:撑摆渡的人。神:神妙。

(3)善游者数能:善于游泳的人学几次就能驾船。数,几次。

(4)若乃夫没人:至于善于潜水的人。

(5)吾问焉而不吾告:我进而问他为什么,他却不再回答我。

(6)忘水:忘掉水能危害人的性命。

(7)陵,陆地上的小丘。覆:翻。却:后退、回转。

(8)万方:万端,指千万次翻车的景象。陈:摆放、展现。 舍:即内心。恶往而不暇:哪里不从容。

(9)注:赌注。此处作动词,谓以瓦作赌注。 巧:心思灵巧。 惮:惧怕。(10)殙(hūn):同“惛”,心志昏乱。

(11)其巧一也:赌博技巧本是一样。矜:怜惜。

(12)重外:注重外物。(13)内拙:内心世界一定笨拙。

【译文】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经在觞深过渡,摆渡人驾船的技巧实在神妙。我问他:'驾船可以学习吗?’摆渡人说:'可以的。善于游泳的人学几次就能驾船。至于善于潜水的人,那他不曾见到船也会熟练地驾驶船。’我进而问他为什么而他却不再回答我。请问他的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善于游泳的人学几次就能驾船,这是因为他已忘掉水能危害人的性命。至于那善于潜水的人不曾见到过船就能熟练地驾驶船,是因为他们眼里的深渊就像是陆地上的小丘,看待船翻犹如翻车一样。多次翻车的景象展现在他们眼前都不能扰乱他们的内心,他们哪能不从容!用瓦器作为赌注的人心思灵巧,用金属钩作为赌注的人而心存疑惧,用黄金作为赌注的人则心志昏乱。各种赌注的赌博技巧本是一样的,而对身外之物顾惜程度不同。大凡对外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世界一定笨拙。”

【赏析】

通过“津人操舟若神”的故事和对赌博人的心理变化的剖析。进一步说明养生,只有忘却外物才能在一切事物面前处之自然。如果对外物的得失看得太重,就会心存疑惧,头脑发昏,内心迷乱,甚至失去理智,不但不能驾驭外物反而被外物所役使。

五、

【原文】

田开之见周威公(1)。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2)?”田开之曰:“开之操拔篲以侍门庭,亦何闻于夫子(3)!”威公曰:“田子无让(4),寡人愿闻之。”开之曰:“闻之夫子曰:'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威公曰:“何谓也?”

田开之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5),不与民共利(6),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县薄(7),无不走也(8),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9)”。

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10),柴立其中央(11)。三者若得,其名必极(12)。夫畏塗者(13),十杀一人(14),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不亦知乎(15)!人之所取畏者(16),袵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16)。”

【注释】

(1)田开之:姓田,名开之,学道之人。(2)祝肾:姓祝,名肾,怀道之人。 学生:学养生之道。吾子:亲近之辞,犹“您”。

(3)拔篲:扫帚。侍:指打扫。夫子:先生,何闻于夫子:怎么能听到先生的教导。(4)田子:犹“田先生您”。 让:谦让。

(5)单豹:鲁国隐士。岩居而水饮:居住山里只饮泉水。

(6)共利:争利。(7)张毅:鲁国人,以谦恭著称。高门:指大户。 县薄:即在门前悬挂帷帘的小户。县,通“悬”,挂。

(8)走:走动、交往。意指趋走参谒

(9)其:代指“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10)无入而藏,无出而阳:不要深入潜藏,不要表露显扬。

(11)柴:枯木。像槁木一样。

(12)三者若得,其名必极:以上三种情况都能具备,他的名声必定最高。极:穷尽。(13)畏涂:险阴多盗之途。涂,通“途”。

(14)十杀一人:十个人中有一人被杀。

(15)盛卒徒:成群结队出行。知:通“智”。(16)取畏:最畏惧。

(16)衽(rèn认)席之上:指色欲之事。衽,卧席。过:错误。

【译文】

田开之拜见周威公。周威公说:“我听说祝肾在学习养生,你跟祝肾交游,从他那儿听到过什么呢?”田开之说:“我只不过拿起扫帚来打扫门庭,又能怎么能听到先生的教导!”

周威公说:“先生不必谦虚,我希望能听到这方面的道理。”田开之说:“听先生说:'善于养生的人,就像是牧放羊群似的,瞅到落后的便用鞭子赶一赶。’”周威公问: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田开之说:“鲁国有个叫单豹的,居住山里只饮泉水,不跟任何人争利,活了七十岁还似婴儿一样的面容;不幸遇上了饿虎,被饿虎扑杀并吃掉了他。另有一个叫张毅的,无论高门甲第,还是在门前悬挂帷帘的小户,无不趋走参谒,活到四十岁便患内热病而死去。单豹注重内心世界的修养可是老虎却吞食了他的身体,张毅注重外在行为的修养可是疾病侵扰了他的内心世界,这两个人,都不是被鞭策落后的人。”

孔子说:“不要深入潜藏,不要表露显扬。要像槁木一样站立在两者中间。倘若以上三种情况都能具备,他的名声必定最高。使人可畏的道路,十个行人有一个人被杀害,于是父子兄弟相互提醒和戒备,必定要成群结队出行,这不是很聪明吗!人所最可怕的,还是枕席上的姿意,在饮食间的失度;却不知道为此提醒和戒备,这实在是过错。”

【赏析】

先是田开之向周威公提出养生疑问。孔子针对单豹和张毅养生做法,指出养生应“养其内”与“养其外”并重,内外兼修取其中,过于偏重哪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这一部分关键是要读懂孔子说的“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极。”“无入而藏”就是要藏但不要深入。如果像单豹那样,把自己深藏于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之中,与世隔绝,即使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修炼的再好,最终也只能成为猛兽口中的食物。“无出而阳”就是要有所表露但不要显扬。如果像张毅那样只注重自己行为的修养,无论高贵或者卑贱都与其结交来往,一视同仁,貌似礼仪周全,实则在显扬,却舍弃了内心世界的修养。这就是肉体生命虽然存在却没有精神生命的人。“柴立其中央”就是说修养即要藏但不要深入,有所表露但不要显扬,内外兼修取其中,一切遵道而行,这才是真正的“达生”。

六、

【原文】

祝宗人玄端以临牢(1),说彘曰(2):“汝奚恶死?吾将三月汝(3),十曰戒,三日齐(4),藉白茅(5),加汝肩尻乎彫俎之上,则汝为之乎(6)?”为彘谋(7),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错之牢之中(8),自为谋,则苛生有轩冕之尊(9),死得于腞楯之上(10),聚偻之中则为之(10)。为彘谋则去之(12),自为谋则取之(13),所异彘者何也。

【注释】

(1)祝宗人:祭祀官。 玄:黑色。端:身穿,此作动词,临:走近,靠近。 牢筴:猪圈。筴cè,木栏。(2)彘zhì:猪。

(3)㹖:通“豢”,豢养。

(4)戒:忌食。齐:通“斋”。(5)藉白茅:衬垫上白茅。

(6)肩:前腿的根部。 尻:臀部。彫俎:有雕花的盛祭品的器具。为之乎:愿意这样吗

(7)谋:打算。(8)曰:音节助词,不译。错:通“措”,放置。

(9)苟:希望。轩冕:古时卿大夫的车子和服饰。借指荣华富贵。

(10)腞楯(zhuàn shǔn篆吮):饰有花纹的柩车。腞,画饰。楯,柩车。

(11)聚偻:本指棺饰,这里借指雕有饰纹繁多的棺槨。聚,丛积。

(12)去:丢弃,抛弃。 之:指白茅、雕俎。

(13)之:指轩冕、柩车、棺槨。

【译文】

主持宗庙祭祀的官吏穿好黑色的礼服戴上礼帽来到猪圈边,对着猪说:“你为什么讨厌死呢?我把你喂养三个月,为你忌食十天,斋戒三天,铺垫上白茅,然后把你的肩胛和臀部放在雕有花纹的祭器上,你愿意这样吗?”

为猪打算,不如吃糠咽糟关在猪圈里,为自己打算,就希望活在世上有高贵荣华的地位,死后则能盛装在绘有文采的柩车上和棺椁中。为猪打算就会舍弃白茅、雕俎之类的东西,为自己打算却想求取轩冕、柩车。主持宗庙祭祀的官吏和猪有什么不同呢?”

【赏析】

庄子在这里借祭祀人对猪的说话,讽喻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争名逐利人的行为。庄子认为,争名逐利的人只是希望活在世上有高贵荣华的地位,死后则能盛装在绘有文采的柩车上和棺椁中。这与用作祭祀的猪死后铺垫上白茅,然后放在雕有花纹的祭器上没有什么区别。其寓意在于说明争名逐利对养生来说是不可取的。

七、

【原文】

桓公田于泽(1),管仲御,见鬼焉。公抚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见(2)?”对曰:“臣无所见。”公反,诶诒为病(3),数日不出。

齐士有皇子告敖者曰(4):“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夫忿滀之气(5),散而不反,则为不足(6);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7);下而不上(8),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

桓公曰:“然则有鬼乎?”曰:“有。沈有履(9),灶有髻(10)。户内之烦壤,雷霆处之(11),东北方之下者,倍阿鲑蠪跃之(12);西北方之下者,则泆阳处之(13)。水有罔象(14),丘有峷(15),山有夔(16),野有彷徨(17),泽有委蛇(18)。”

公曰:“请问委蛇之状何如?”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19),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20)。”

桓公辴然而笑曰(21);“此寡人之所见者也。”于是正衣冠与之坐,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22)。

【注释】

(1)桓公: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田于泽:在草原上打猎。(2)仲父:齐桓公对管仲的尊称。

(3)反:通“返”,返回。诶诒(xīyí希夷):神魂不宁而呓语。谓病。(4)皇子告敖:复姓皇子,字告敖,齐国贤人。

(5)忿滀(chù):蓄愤郁结。滀,结聚。(6)不足:虚弱,

(7)上:谓忿滀之气上攻。(8)下:积在下部。

(9)沈:水下污泥。 履:鬼名。(10)髻:鬼名。

(11)烦壤:闹鬼。雷霆:鬼名。(12)之下:墙下。倍阿、鲑(wālóng蛙龙):皆神名。跃之:在那里蹦跳着。(13)泆(yì)阳:神名。

(14)罔象:水怪名。(15)峷(shēn身):山丘之鬼。

(16)夔(kuí葵):木石之怪。(17)彷徨:野外神名。

(19)毂(gǔ古):车轮中心可以插轴的部件。(20)殆:近,差不多。

(21)〕辴(zhěn)然:大笑的样子。

(22)不终日:不到一天时间。

【译文】

齐桓公在草泽中打猎,管仲替他驾车,突然桓公见到了鬼。桓公拉住管仲的手说:“仲父,你见到了什么?”管仲回答:“我没有见到什么。”桓公打猎回来,疲惫困怠而生了病,好几天不出门。

齐国有个士人叫皇子告敖的对齐桓公说:“你是自己伤害了自己,鬼怎么能伤害你呢?身体内部郁结着气,消散而不返归于身,郁结着的气上通而不能下达,就会使人易怒;下达而不能上通,就会使人健忘;不上通又不下达,郁结内心而不离散,那就会生病。”桓公说:“这样,那么还有鬼吗?”告敖回答:“有。水中污泥里有叫履的鬼,灶里有叫髻的鬼。门户内的各种烦攘,名叫雷霆的鬼在处置;东北的墙下,名叫倍阿鲑蠪的鬼在跳跃;西北方的墙下,名叫攻入阳的鬼住在那里。水里有水鬼罔象,丘陵里有山鬼峷,大山里有山鬼夔,郊野里有野鬼彷徨,草泽里还有一种名叫委蛇的鬼。”桓公接着问:“请问,委蛇的形状怎么样?”告敖回答:“委蛇,身躯大如车轮,长如车辕,穿着紫衣戴着红帽。他作为鬼神,最讨厌听到雷车的声音,一听见就两手捧着头站着。见到了他的人恐怕也就成了霸主了。”

桓公听了后开怀大笑,说:“这就是我所见到的鬼。”于是整理好衣帽跟皇子告敖坐着谈话,不到一天时间病也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赏析】

以桓公见鬼生病为例,形象地说明心神宁静释然才是养神的基础。同时说明精神作用的力量。

鬼神之说流传至今而不衰。俗话说“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说明完全是精神的作用的力量。

皇子告敖针对晋桓公对鬼神之说深信不疑这一症结,对症治疗,而且方法巧妙。心病还需心药治。皇子告敖没有对晋桓公进行不要相信鬼神的劝说。对已具有根深蒂固的观念的人来说,劝说是很难奏效的。皇子告敖而是以鬼神说鬼神的方法。这鬼那神,一提而过,七转八拐,最后落到委蛇鬼的身上。并专门对委蛇的鬼形象、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又与晋桓公称霸的野心联系在一起。句句说到桓公的心坎上。桓公能不乐吗?!结果,心节打开了,定神释然了,不到一天时间病也就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八、

【原文】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1)。十日而问:“鸡已乎(2)?”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3)。”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4)。”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5)。”十日又问,曰:“几矣(6)。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7),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8)。”

【注释】

(1)纪渻(shěng)子:姓纪,名渻子。 王:指齐王。

(2)已乎:已驯的怎么样了,

(3)虚:虚浮。憍:通“骄”。 恃气:自恃意气。

(4)犹应向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向:通“响”,指鸡鸣声。 景:通“影”,指鸡的身影。

(5)疾视:怒目而视。盛气:盛气凌人。(6)几:差不多。

(7)德全:德性完备。

(8)异鸡:别的鸡。 应:应战。反走:掉身逃跑。

【译文】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哩。”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回答说:“还怒目而视,盛气凌人。”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

【赏析】

通过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的故事。说明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要达到遇事不惊的地步。即“望之似木鸡”。

九、

【原文】

孔子观于吕梁(1),县水三十仞(2),流沫四十里(3),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4)。见一丈夫游之(5),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6)。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7)。

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8)”曰:“亡(9),吾无道。吾始乎故(10),长乎性(11),成乎命(12)。与齐俱入(13),与汩偕出(14),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15)。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注释】

(1)吕梁:地名,在今徐州附近。

(2)县水:瀑布。县,通“悬”。仞: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3)流:激流。 沫:浪花。(4)鼋(yuán):即癞头鼋,鳖的一种。 鼍(tuó):即扬子鳄。(5)丈夫:古代称成年男子为丈夫。

(6)并流:靠近岸边,顺流游去。 拯:拯救。

(7)行歌:边游边唱。塘下:堤岸边。

(8)蹈水:游水。 道:方法。(9)亡:通“无”,没有。

(10)故:习惯。(11)长乎性:时间久了养成习性。

(12)成乎命:有所成是顺其自然。命:自然之理。

(13)齐:通“脐”,指漩涡,因其形似肚脐,故称。

(14)汩:上涌的涌流。偕:一起。

(15)从水之道而不为私:顺着水势而不作任何违拗。

【译文】

孔子在吕梁观赏高悬二三十丈瀑布,冲刷而起的激流和水花远达四十里,鼋、鼍、鱼、鳖都不敢在这一带游水。只见一个壮年男子游在水中,还以为是有痛苦而想寻死的,派弟子顺着水流去拯救他。忽见那壮年男子游出数百步远而后露出水面,还披着头发边唱边游到堤岸边。孔子紧跟在他身后而问他,说:“我还以为你是鬼,仔细观察你却是个人。请问,游水也有什么特别的门道吗?”那人回答:“没有,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我起初是出于习惯,时间久了养成习性,有所成是顺其自然。我跟水里的漩涡一块儿下到水底,又跟向上的涌流一道游出水面,顺着水势而不作任何违拗。这就是我游水的方法。”

孔子说:“什么叫做'起初是故常,长大是习性,有所成就在于自然’呢?”那人又回答:“我出生于山地就安于山地的生活,这就叫做习惯;长大了又生活在水边就安于水边的生活,这就叫做习性;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这样地生活着,这就叫做自然。”

【赏析】

通过孔子询问一个壮年男子游水的门道,从而引出孔子与壮年男子的一段对话。对话虽短,但道理却深刻。其中,最关键的是“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这一句话。壮年男子的这一句话明白地说出了他的游水之道。这一故事在于说明,一是道存在于万物之中,能否发现其中的道,全凭个人的悟性。二是发现其中的道的目的,是为了顺其道而行之,只有如此才能有所成。对于“达生”来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就是这个道理

十、

【原文】

梓庆削木为鐻(1),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

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2)。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3);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4)。当是时也,无公朝(5),其巧专而外骨消(6)。然后入山林,观天性(7),形躯至矣(8),然后成见鐻(9),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10)则以天合天(11),器之所以疑神者(12),其是与(14)!”

【注释】

(1)梓庆:名叫庆的梓人。梓人:作木工的匠人。鐻jù:悬挂钟鼓的架子,上面刻有鸟兽等图案。

(2)耗气:耗费神气。齐:斋戒。

(3)非誉巧拙:使巧弄拙损毁荣誉。(4)辄:就。 枝:通“肢”。

(5)无公朝:心中已不存在官家和朝廷。

(6)巧专:内心专一。 外骨:外物的干扰。骨:通“滑”,乱。

(7)观天性:观察树木的天然质性。

(8)形躯至矣:指树木的形体极适宜的。

(9)成见鐻: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

(10)加手:谓动手。然则已:不是这样便不动手。

(11)以天合天:用我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

(12)疑神:疑是鬼神所作。(14)其是与:就是这个道理。

【译文】

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

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使巧弄拙损毁荣誉之念;斋戒七天,就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心中已不存在官家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不是这样便不动手。这就是用我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就是这个道理!”

【赏析】

通过梓庆回答鲁侯自己为什么能削木为鐻的故事,借以说明养生集思凝神的重要,只要把自我与外界高度融为一体,就会有鬼使神工之妙。

十一、

【原文】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1),进退中绳(2),左右旋中规(3)。庄子以为文弗过也(4),使之鉤百而反(5)。颜阖遇之(6),入见曰:“稷之马将败(7)。”公密而不应(8)。少焉(9),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10),故曰败。”

【注释】

(1)东野稷:复姓东野,名稷,善驭马。 庄公:鲁庄公。

(2)中绳:合绳墨之直。(3)旋:转弯。中规:合规之圆。

(4)文:画图。(5)钩:让马车转圈。(6)颜阖:姓颜,名阖,鲁国贤人。(7)将败:快支持不住了。(8)密而不应:默不作声。

(9)少焉:不一会。(10)求:驱使。

【译文】

东野稷因为善于驾车而得见鲁庄公,他驾车时进退能够在一条直线上,左右转弯形成规整的弧形。庄公认为画图也不过如此。于是要他转上一百圈后再回来。颜阖遇上了这件事,入内会见庄公,说:“东野稷的马快支持不住了。”庄公默不作声。不多久,果然失败因支持不住而返回。庄公问:“你为什么事先就知道呢?”颜阖回答说:“东野稷的马力气已经用尽,还要驱使它转圈奔走,所以说必定会支持不住的。”

【赏析】

通过描写鲁庄公指使东野稷不顾马的体力转圈一事。说明无论做任何事都必须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过应有的限度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这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道理。

十二、

【原文】

工倕旋而盖规矩(1),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2),故其灵台一而不桎(3)。忘足,屦之适也(4);忘要,带之适也(5);知忘是非,心之适也(6);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7)。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8),忘适之适也。

【注释】

(1)工倕chuí:是一位能工巧匠。 旋:以手指旋转画圆。 盖:合。(2)指:手指。物:所用器具。稽:查考。

(3)灵台:即灵府,心灵。 一:凝聚专一。 桎:拘束。

(4)屦古时 用麻、葛等做成的鞋。适:舒适;安适。

(5)要:通“腰”。带:腰带。(6)知:知道。

(7)不内变,不外从:不改变内心的持守,不顺从外物的影响.事:从事。(8)始:本。

【译文】

工倕随手画圆就象用圆规画出的,手指和画具化为一体而不须用心考查,所以他心灵深处专一而不曾受过拘束。忘掉了脚,便是鞋子的舒适;忘掉了腰,便是带子的舒适;知道忘掉是非,便是内心的安适;不改变内心的持守,不受外物的影响,对所从事的事就会安定舒适。本来就安适而从未有过不适,也就是忘掉了安适的安适。

【赏析】

通过引用工倕随手画圆就象用圆规画出的一样之事,直接指出养神须得“不内变”,“不外从”,忘却自我,也忘却外物,从而达到无所不适的境界。

十三、

【原文13-1】

有孙休者(1),踵门而诧子扁庆子曰(2);“休居乡不见谓不脩(3),临难不见谓不勇;然而田原不遇岁(4),事君不遇世(5),宾于乡里(6),逐于州部,则胡罪乎天哉(7)?休恶遇此命也?(8)”

【注释】

(1)孙休:姓孙,名休,鲁国人。

(2)踵:至。 诧:本义指告诉,一说为夸耀。引申指言过其实、欺骗。常用义是惊异、惊讶 。子扁庆子:犹言“先生扁庆子”。前面“子”是古人对自己老师的尊称。扁庆子,姓扁,名庆子,鲁国的贤人,孙休的老师。

(3)见:引申有接触、遇到的意思。不脩:修养差。

(4)田原:谓种地。 岁:年景。

(5)世:指明主圣君在位的时代。(6)宾:通“摈”,排斥。

(7)逐:驱逐。胡:疑问词,为什么,何故。罪:得罪。

(8)恶wū :疑问词,哪,何。

【译文】

有个名叫孙休的人,走到门前惊异地询问他的老师扁庆子,说:“我住在乡里,不曾遇到人说我修养差,面临危难也没有人说我不勇敢;然而种地未遇上好年景,作官未遇上圣明的国君,被乡里所排斥,受地方州官驱逐,是?我怎么会遇上这么不好的命运?”

【赏析】

孙休认为自己修养和行为都很好,但是种地未遇上好年景,作官未遇上圣明的国君,结果被乡里排斥,受地方州官驱逐,这到底是自己犯了什么罪触犯了上天,还命运不好呢?他大惑不解,只好向自己的老师扁庆子请教。

【原文13-2】

扁子曰:“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9)?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10),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11),长而不宰(12)。今汝饰知以惊愚,脩身以明(13),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14),汝得全而形躯(14),具而九窍(15),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16)。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注释】

(9)自行:身体力行。(10)芒然:同“茫然”。无所知的样子。 彷徨:表示徘徊走来走去。 尘垢:尘世。(11)恃:以功自恃。

(12)宰:处于支配地位的人和物。

(13)汙:同“污”。明汙:显露别人的污秽。

(14)昭昭:明亮、明白、显著。 揭:举。(14)全:保全。

(15)具:具备,具足。

(16)蹇jiǎn:跛足。 比:列。 数:辈,行列。

【译文】

扁子说:“你不曾听说过那修养极高的人身体力行吗?忘却自己的肝胆,也遗弃了自己的耳目,无心地游荡在尘世之外,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无为中,这就叫做有所作为而不自恃,有所建树而不居功傲世。如今你把自己打扮得很有才干用以惊吓众人,用修养自己的办法来突出他人的污秽,显然像在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你得以保全形体和身躯,具备了九窍,没有中道上夭折于聋、瞎、跛、瘸而处于寻常人的行列,也是万幸了,又有什么闲暇抱怨上天呢!你还是走吧!”

【赏析】

扁子通过列举修养极高的人的所作所为,指出孙休修养的动机和目的的不纯。从而进一步说明休修养的动机和目的必须是纯正而高尚的,做到“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文中所讲“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一句与《庄子·大宗师》中孔子说过:“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旡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几乎一致。两者都是对至人所作所为的评价。相对孙休的行为而言,从孙休对扁子的倾诉中,孙休则是为了名和利而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扁子一眼看穿他修养动机和目的的不纯。由此可见,孙休已深陷世俗尘垢之中,所以,才遭到扁子的怒斥。

【原文13-3】

孙子出,扁子入,坐有间(17),仰天而叹。弟子问曰:“先生何为叹乎?”扁子曰:“向者休来(18),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惊而遂至于惑也(19)。”弟子曰:“不然。孙子之所言是邪(20)?先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21)。孙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来矣,又奚罪焉!(22)”

扁子曰:“不然。昔者有鸟止于鲁郊,鲁君说之(23),为具太牢以飨之(24),奏九韶以乐之(25),鸟乃始忧悲眩视(26),不敢饮食。此之谓以己养养鸟也(27)。若夫以鸟养养鸟者(28),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29),则平陆而已矣(30)。今休,款启寡闻之民也(31),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载鼷以车马,乐鴳以钟鼓也(32)。彼又恶能无惊乎哉!”

【注释】

(17)间:一会儿。(18)向:副词,刚才。休:孙休的名。

(19)至于:古义:甚至。(20)是邪:对吗?反问句。

(21)固:本来。(22)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哪儿,为什么。

(23)说:通“悦”。

(24)具:备;办。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猪,没有牛为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飨xiǎng:设盛宴待。

(25)九韶:古代音乐名,周朝雅乐之一。为舜时的所作。

(26)眩视:眼花。(27)己养:养自己。(28)鸟养:养鸟。

(29)浮:漂漩。委蛇:小鱼。

(30)平:引伸为公正、普通。陆:道。

(31)款:孔。启:开。款启:开孔之小,比喻所见之小。

(32)鼷(xī息):鼠类中最小的一种。鴳yàn:雀类小鸟。

【译文】

孙休走出屋子,扁子回到房里。不多一会儿,扁子仰天长叹,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长叹呢?”扁子说:“刚才孙休进来,我把道德修养极高的人的德行告诉给他,我真担心他会吃惊以至迷惑更深。”弟子说:“不对哩。孙休所说的话是正确的吗?先生所说的话是错误的吗?错误的本来就不可能迷惑正确的。孙休所说的话是不对的吗?先生所说的话是正确的吗?他本来就因迷惑而来请教,又有什么过错呀!”

扁子说:“不是这样的。从前有只海鸟飞到鲁国都城郊外,鲁国国君很喜欢它,用'太牢’来宴请它,奏'九韶’乐来让它快乐,海鸟竟忧愁悲伤,眼花缭乱,不敢吃喝。这叫做按人的生活习性来养鸟。假若是按鸟的习性来养鸟,就应当让它栖息于幽深的树林,浮游于大江大湖,让它吃泥鳅和小鱼,这本是极为普通的道理而已。如今的孙休,乃是孤陋寡闻的人,我告诉给他道德修养极高的人的德行,就好像用马车来托载小老鼠,用钟鼓的乐声来取悦小鴳雀一样。他又怎么会不感到吃惊啊!”

【赏析】

扁子指出孙休休修养的动机和目的后,却担心他会吃惊以至迷惑更深,同时道出担心的原因。通过养鸟必须按鸟的习性来饲养的故事,从而说明施教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施教目的。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