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5446

读书随笔:思想史 从火种到弗洛伊德(11-6)

紫网2023-10-15 15:32:270

王权和教权之争,导致12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诸城邦都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结果却使得民众自治水平得到提高——人们处于自保,建立起诸多自治组织,各种兄弟会、公会成立

博洛尼亚大学建立之后,吸引了大量学生来到博洛尼亚,活跃了博洛尼亚的城邦经济。为了维持城市的吸引力,博洛尼亚当局推动学生建立了学生公会,全面保障学生权利。

保障到什么程度?教授是被学生们选举出来的,教授必须服从学生,每半个月学生公会对教授进行评价,任何低于学生公会要求的教授都会被处以罚款。

不过,随着各地都开始建立大学,竞争加剧,大学开始向教授支付薪水,权力逐渐从学生一边转到了教师一边。

稍晚一点成立的巴黎大学也是,一开始只是教师团体以教学传教谋生,逐渐发展为一个教授主导的独立实体,而且还受到国王和教皇的双重保护——巴黎大学得以用王权对抗教皇干预,用教皇对抗国王的干预。——大学天然就是一个独立于政治和宗教的第三方——知识的机构

当然,大学能够在西欧产生并发展壮大,有一个根本性的体制原因——西欧的王权也好教权也好,对商贸经济的依赖度都很高。

城市中有一个大学,可以吸引大量学生和教师群体前往——这批人常常都是富有阶层的人物,所以自然就带动了地方经济。这使得各邦国都愿意建立大学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这一点在同时期的中国,是完全不具备的——所有资源都绝对掌控在皇权手中,不可能留给社会任何独立自主作为的空间。

公元13-14世纪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西欧学界和社会对数字与精确性的吸纳与重视。在公元14世纪之前,西欧社会对数字和精确度没有任何概念

13世纪阿拉伯数学引入,13世纪下半叶时钟被发明出来,几乎就是突然之间,人们对于时间的准确性、书写记录、复式记账、五线谱记谱、制式书本的要求都趋向量化、标准化。——作者把原因归结为这个时期城市人口的激增。

14世纪艺术领域的新发明也促成了量化的推广——画家乔托、弗兰切斯卡(敝号在2021年随笔的《局部》中都有介绍,应该是陈丹青这部著作国内唯一详尽随笔记录)对透视法的发明与应用,唱诗班的格列高列圣咏引发的五线谱发明,音符时值的精确化——壁画家尼古拉斯认为:上帝的本质就是绝对的精确

15世纪中叶,古登堡的印刷术和印刷机,打开了知识传播之门——书籍变得越来越便宜。最有趣的是,印刷术的普及很快造就了一个新的职业和阶层——出版商。

早期的出版商是不用给作者支付酬劳的,他们会给看中的作者免费出样品,然后寄送给可能的赞助人,由赞助人付钱给出版商和作者。

出版商和印刷厂老板们由此成为最先接触新思想的人,而且很快就发展出了诸多表达异端思想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好卖,所以出版商和印刷老板们就成为了一些异端思想家和学者们的保护人。

到15世纪下半叶,就开始出现了诸如盗版一类的问题,又促使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上日程。印刷出版业的兴起还导致了一个意外的问题——拉丁文的衰落,其它民族语言的兴起。

正是出版商们成了第一批皈依新教的人!

一般而言1350年到1500年被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背后,实际上是自14世纪初开始的新兴工商资产阶级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初步繁荣。

这些发生于意大利,既有前面所述的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也有大学的作用,有印书出版的普及,更有理性和量化的思想准备。

复式记账、阿拉伯数字和算术的引入,使得商贸经济乃至银行业、保险业发展有了基本的技术支持,王权政治对于教权的强势,为唯利是图的工商资本家、银行家们提供了庇护

在威尼斯、佛罗伦萨,富有的商人开始被赐予爵位,成为贵族,成了一批既有贵族军人的勇气,又有资产阶级的精打细算风格的群体,他们赞助出版、赞助艺术、野心勃勃地拓展市场。

掌握城邦政治权力的贵族、商人,开始把目光从天国收回到了市政工程上,致力于经营整洁美观的街道、货色丰富齐全的市场、摆放艺术品的家庭,精打细算、节俭勤奋成为市民群体的新风尚。

怀疑主义和宽容的思想在兴起——蓬波纳齐、伊拉斯漠、蒙田、帕斯卡们出现了,他们从哲学、文学、历史领域开启了一种全然不同于教会神学形式的文学题材、体裁和观念——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最佳体现即是绘画、雕塑艺术领域,这方面无须赘述。

到公元16世纪,西欧在诗歌、小说、戏剧、油画、音乐、建筑、雕塑领域出现了希腊时期的繁荣局面。

1576年,一个叫詹姆斯·博比奇的戏剧团职员,在伦敦市郊外建立起了第一座近代剧院——由此拉开了近现代戏剧艺术序幕。此后仅仅二十五年,伦敦的戏剧艺术就达到了巅峰——莎士比亚、马洛陆续出现。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土耳其人阻挡了西欧对东方的贸易陆路,西欧继续向西的大航海探险时代随之启幕

从很多方面来说,1492年既是一个开始,又是一个结束。

对于西欧而言,这是欧洲领先世界的开始,对于中国而言,这是长长下坡路的开始,对于美洲而言,这是安宁平静的史前时代结束,和血与泪、进步与剥削的开始。

1492年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彼得·马特写给格拉纳达主教的一封信,详细叙述了哥伦布向他描述的新大陆的样子。

这封信一年之内被印刷了9版,均被销售一空,两年之内重印了20版!此前被阿拉伯人贬斥为粗犷、冷漠、笨拙的欧洲人,完全被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和新大陆的一切所吸引,在他们面前貌似突然打开了一座通向天国的大门

1552年,一个叫戈马拉的历史学者写道,自从创世以来,最伟大的事件就是西印度群岛的发现。他这么写并不完全是夸张,到工业革命时期,人们才意识到他的正确性。

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点——14世纪到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虽然给西欧以思想和精神上的启蒙,但总体而言,人们推崇的是古代事物,而不是新事物。文艺复兴运动在本质上尚未跳出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的既有范围。

新大陆的发现,不仅颠覆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从前只知道东方,向东;而且颠覆了文艺复兴带来的崇古价值观。

新的土地、新的人种、新的物种、黄金、白银,这些圣经中不曾提到过的地方和人物,这些赤裸裸的新物质和财富,完完全全的俗世诱惑,为欧洲人打开了通向未知、通向未来之路。

对王公贵族而言,那是巨大财富和领地的来源;在平民百姓看来,那是摆脱沉重枷锁的新生活的开始;在基督徒看来,那是未经人类文明邪恶污染的圣洁之地。——世界开始向西拓展。

16世纪初期,在人文主义精神影响下,欧洲人已经开始了学科分类研究,新的工具和研究方法层出不穷。

他们居然很快就把这些工具应用到了对美洲的研究上——西班牙人发明了问卷调查法来调查研究印第安人的历史,西班牙的博物学家们开始系统研究美洲的动植物种群。1590年,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百年后,西班牙人阿科斯塔写下了《西印度自然和道德的历史》,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美洲研究专著!

这就是文艺复兴末期西欧人的学习能力

美洲的发现、研究和探险,对于欧洲人的思想最大的触动的改变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相信个人的观察和研究,高于传统的权威——美洲大陆是任何传统任何权威也都未曾见过和预见过的,一切都服从于个人的探索和观察;第二是宽容与争论,既然没有任何权威能够驾驭这种全新的事实,那么就应当容许不同观点和看法同时存在,大家各自去实践和实验论证

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就是,对于印第安人是否是理性的人类,是否能接受上帝的恩典,在教会内部都引起了争论,即便教皇也不能“一锤定音”,而是允许大家继续研究探索

对西印度文明的研究,也重新引发了欧洲人对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的横向比较研究,也正是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引发了一个新的观念——所有的人在历史的天平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没有谁比谁更高贵

现实存在的新事物,远比仅停留于思想认识上的事物要更能刺激人们转变观念,付诸行动!

作者比较了西欧基督教文明,与美洲当时两大文明之间的差异。16世纪时,美洲最发达的两个文明体是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

光是从文明的形态来看,美洲文明和西欧文明都有类似科学这样的东西和基本的技术——两边的人们都意识到太阳围绕地球转动,都有相当深入的天文知识;两边的人们都懂得使用简单的杠杆、斜坡等机械;两边都有相当复杂而精美的艺术;美洲的纺织技术与西欧的冶金技术一样精巧而精确。

两种文明最大的差异在于两处:第一是社会组织体制,第二是抽象理论思维。从第一点来看,差异很显著,不论是阿兹特克文明还是印加文明,都是高度集权和等级森严的奴隶制。

这种体制有两个最大的弱点——其一是每一次统治者的死亡,都会引发巨大的动荡,因为统治者拥有绝对权威,取代统治者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等待自然死亡,一种是用刺杀加速死亡,不论哪种方式,都会引发动荡形成巨大的内耗;其二是财富高度集中于高层,不会发展出推进个人或团体事业的资本,财富很难形成自我增殖的良性循环,始终都是积累-消耗-再积累的原地踏步。

从第二点来看,西欧人承继了希腊罗马哲学,并且经过一千年的基督教神学浸润,已经形成了极具自身特点的抽象思维模式——总是倾向于用思维逻辑去寻求预测结果的根本动因。

相比之下,美洲文明则倾向于用特定仪式和传统来亲近那些控制自然力的神灵来实现对自然的控制

从两种思维模式对比来看,西欧人认为自然界是有自身规律的——自然神论,这种自然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和观念构造是一致的,因此,自然可以被人通过一定方法进行认知;美洲人则认为,自然是一种意志,人通过与自然意志的一致模拟,来施展自己的意志。

正是这两个差异,造成了美洲文明在发展上的弱势,在经济上,财富无法形成积累和增殖,剩余产品都花费在了高层的享受与仪式上;在技术上,没有实验方法和对基层创新应用的激励——16世纪的美洲社会,与3世纪的美洲社会,没有什么差异

上述对比,也可以用于类比西欧传统与中国传统的差异性

对西欧资本主义崛起助力最大的,当然就是美洲的黄金和白银。美洲大发现,决定性地改变了西欧在人口、土地和资本三个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极大释放了西欧的生产力——西欧由此可以完全抛开东方,以长达四百年的时间去开发一片2000万平方英里的富饶土地

1512年,西欧人思想解放运动被点燃了——德意志维滕贝格大学的神父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门口订上了九十五条论纲,发出了对罗马教廷腐败行径的第一击——宗教改革。

路德的这一声呐喊,对于西欧人思想的转变和震撼,以及引发的民族主义、自由精神、独立人格、资本主义精神在西欧的快速普及和发展,毋庸赘言——敝号在今年的随笔《走向理性》、《天国之门》中均有详尽探讨。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