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集灭道性亦空——《心经》再读之【18】
苦集灭道,本性亦空。

【原典】之【妙用分第四】
无苦集灭道。
【译文】
没有“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概念。
【悟读】

无喜无悲,无功无过,无得无失。
此庄子追求之自然境界。庄子之重视“平衡、均匀、正常、自然”,而警惕“过分、过度、极端、刻意”,达到了绝对化的程度。此与佛家之中道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苦集灭道”,佛教之用语,即“苦、集、灭、道”四谛。苦,为“人生之生老病死”;集,为“召集苦之原因”;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完全解脱实现涅盘之正道”。谛,谓真实不虚,如来亲证。
据言释迦牟尼一出生,向东西南北各走了七步,然后手指天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其意众生皆是自己之主人。此处之“我”,强调的是众生本自具足之佛性。

昔释迦牟尼来到伽耶城外的菩提树下静坐沉思,悟道七七四十九日,终大彻大悟。他悟到的就是人生痛苦之源,即“苦集灭道”四谛。断除了贪瞋痴,从生老病死中解脱出来,终至成佛。
佛成道后,至鹿野苑为五贤者始说此法,是为佛转轮之初,故称初轮。
初转轮三说四谛,第一说,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是教示四谛四相;第二说,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此是教劝修行四谛;第三说,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此是佛举自己证得四谛,合为“三转十二行相”之义。“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由于是圣者所证,故称四圣谛,或四真谛。在佛教里,道谛构成了佛家之基本教理,其实就是成佛之法,主要有“戒定慧”和“八正道”等。
因五蕴本是空性,故因果之载体五蕴身,亦是空性,故五蕴身承载的因果之苦,亦是空性;因轮回本空,故造成轮回的苦因也是空性。因此,轮回中因果之苦的集聚,亦是空性;既然苦与苦之集聚皆是空性,自然不必去灭度它们;灭苦之道,自然就没有了实相,成了性空之物。
既然“苦集灭道”皆是性空之物,故众生万万不可执着于苦与苦之解脱。
万法尽在自性。佛家之核心,还是“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即万相皆真心之幻化。
佛说,“一切众生灵妙光明的自性本觉真心,本来是圆满的。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众生因迷此真理,才有变相作用的妄心,发生痴迷与贪爱。生了痴爱以后,就普遍地遮障了自性本觉的光明。”
众生之所以有无边之苦恼,皆是对生命本真本来之无明。以“我相”为基础和出发点,执念于“我有”,有我便有苦。一切之争夺欺诈贪欲皆因此而起,也因之而生出更大之苦恼。世间之快乐,说到底其实也是苦,正所谓“乐是苦因”。
因此,任何的即得性快乐,皆不符合生命追求永恒和不朽之真义。“务快其心,逆于生乐”,庄子之言警示世人,任何的追求一时之痛快,皆是逆于生命原则的。
“事来无所受,即真菩提身”。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物质是虚,更起惑造业,故生无明,因而执念。佛教传递的是无上正等正觉智慧,是关乎生命之大智,非生活之小智。
“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是一不是二。因此,说空,绝不能陷于空。“空空”,才是人生之最高境界。世间之一切,肉眼之所见,皆是真实存在的。不过,这一切,皆为表象,皆是假相。因此,佛家强调“借假修真”。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人生在世,要有所敬畏,懂得慎独。何时候,都不应做有悖道德和原则的事。千落20232024-02-11 09:09:16
0000轻轻松松读《老子》(49)
《老子》第四十九章原文: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ī,收敛欲念)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译文圣人是永远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会善待他们;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们,这样我就得到了善良。秋雨堂2023-07-30 10:59:07
0000《资治通鉴》270:越嚣张的人,事到临头,肚子里面越没货
紫网2023-10-13 18:01:580000《论语》中“仁”的含义是什么?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其中,“仁”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具有深远的含义。以下是对《论语》中“仁”的含义的简要解释:在《论语》中,“仁”一词通常被理解为“人伦之道”或“仁爱之心”。它强调了个人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中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下面是几个关于“仁”的含义:《资治通鉴》344:王浚这一种人物原型值得我们注意
花言大帅2023-07-28 16:25:5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