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超凡入仙”的修真内容
文始版本《道德经》论述的内容,具有五大主题。其中“知道”内容的第十四章节,则是以论述修真之道为主的题材文字。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据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诘,故捆而一。
一者,其上不悠,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

文中描写是一种感觉,一种事物运行中的情景。这是我实修践行中的一种体悟,一种景象❗
什么样的事物❓何种的运行轨迹❓
历史上以睡仙闻名的得道大家陈希夷,在《胎息诀》一文中描绘了一种景象,以我肤浅的实修体悟,认为就是老子阐述道法运行的真实写照❗
胎息诀(节选)——陈希夷
其五曰不空。何也?天者,高且清矣,而有日月星辰焉;地者,静且宁也,而有山川草木焉;人者,虚且无也,而为仙焉。
三者出虚而后成者也。一神变而千神形矣,一气化而九气和矣。
故动者静为基,有者无之本。斯亢龙回首之高真也。
——
这节选的《胎息诀》第五空描绘的就是,天、地、人三才之精气融合,再重归复命而仙的逻辑。
老子《道德经》中对这种道法修行,有着与《胎息诀》不同视角的修真逻辑述。
在第十六章节的“天道圆圆,各复归其尽,归尽曰情”论述,就是其运行轨迹的描述;第十四章节描述的“微希夷”,便是这种道法的实修景象❗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庄子外篇《田子方》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庄子外篇《田子方》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本篇内容比较杂,各部分的写作特点也不尽同。篇幅长短不一,且各不相连。但总起来看还是以无为之道为主线,通过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说明道的存在、道的重要性、得道至人所具有的品质等。本篇按照讲述的内容分成十一个部分,分别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一【原文】0001与庄共舞——等风乘风随风去【《逍遥游》3】
一念逍遥,万般自在。【原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译文】紫网2023-10-14 13:13:560000道德经第三十章:国家强盛之道,如何才是遵道而行?什么是不道?
道德经第三十章主要从反面论述了国家强盛之道。国家、天下如何才能长盛不衰?当然是以道行天下,遵道而行。如果天下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不能符合大道,那么必然会走向衰弱,直至灭亡,这和物壮则老是一个道理。天下万物的发展,只有符合道,才能跳出物壮则老的规律。只是什么是不道?什么是有道?怎么样才算是遵道而行?不用兵、不用强、善有果,就是有道;用兵、用强、果而自矜、自是、自伐,就是不道。紫网2023-10-14 17:54:440000苦集灭道性亦空——《心经》再读之【18】
苦集灭道,本性亦空。【原典】之【妙用分第四】无苦集灭道。【译文】没有“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概念。【悟读】无喜无悲,无功无过,无得无失。此庄子追求之自然境界。庄子之重视“平衡、均匀、正常、自然”,而警惕“过分、过度、极端、刻意”,达到了绝对化的程度。此与佛家之中道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新用户97560OBk2024-02-19 08:07:43
0000轻轻松松读《老子》(五)
《老子》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天地无心仁慈,无有偏爱,它对待万物就像人们对待草扎成的狗一样,将万物的生与死都视为一个自然的过程。圣人法天地自然之道,治国理民,没有偏爱,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不分薄厚,一视同仁。秋雨堂2023-07-29 17:24:34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