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4426

心理学视野戏说《道德经》,第一章:大道至简,道即心理,心生万物,无中生有

紫网2023-10-14 10:29:270

《道德经》道尽人生哲理,作为儒释道之道家代表作,源远流长,影响深刻。尝试用心理学眼镜,粗浅解读个人心中经典,无外乎有感而发,自然谬误极多,仅仅自娱自乐罢了,故称戏说。第一章作为总论,自然意义重大。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如何理解呢?无数大咖,众说纷纭,个人既然声明是戏说,也就无所顾忌,随着心理感受,随意涂鸦。这里关键词,是道与名、无与有,理解了这个对子,也就理解了整个意思。既然是从心理学视野解读,就开门见山说吧,“道=无=心理=意识=精神,名=有=行为=存在=物质”,当然这里等号只是类似的意思,或者是比喻类比的含义。道是什么?通俗说道就是道理,大道至简。道理来自哪里?来自大脑,就是心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大胆的说,“道即心理”。道是心理,言就是行为,这个对子成立了,接下来就是哲学对子的对应,“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因此,道类似心理、意识、精神,言类似行为、存在、物质。道来无踪去无影,自然就是无。接着推理,道是无,言是有,无类似心理、意识、精神,有类似行为、存在、物质。老子唠叨了如此深奥复杂的思维体系,本质都是大脑的产物,都是心理活动的结晶,道理就是心理,道就是心理,这样就解释了道的纷繁复杂,难以把握,以及奥妙无穷,博大精深,“比大地开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开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开阔的是心灵”。我们看看用心理视野,如何解读第一章:能说出来的道理(心理)就不是真正的道理(心理),能说出来的痛就不是真的痛。心理产生万物,行为表达万物,因此用心理观察这个人的微妙,用行为衡量这个人的边界,心理和行为是一体两面,看似玄妙,其实心理创造主观世界罢了。再用精神和物质等量替换,“可以表达的精神不是真正精神,可以说出的物质不是真正物质。精神产生世界,物质呈现世界,用精神看人的微妙,用物质衡量人的边界,物质和精神原本一体,看着玄妙,不过精神创造世界罢了。”这个说法与慧能大师说法类似,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也与科学心理学定义类似,即“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实际上原文暗含逻辑也是“无中生有”。不知道大家可以接受上面说法不,个人觉得这样解读好处,通俗易懂不说,还可把经典与个人体验完美衔接,让经典鲜活的走进心里,为我所用,为我喜悦。王阳明先生说“心外无物,心即理也”,借用类比说“心外无物,道即理也”,由此总结《道德经》第一章的意思,我觉得就是这四个词,“大道至简,道即心理,心生万物,无中生有”。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