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知识是学不完的,不如守中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3年24天
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意思是:“天地无亲,唯德是甫”,天地之道,不会特意亲近于谁,也不会特意疏远于谁,一切只不过是在规律的洪流沉浮。符合什么样的规律,就是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乾坤之道,犹如巨大的风箱一样,鼓动万物生发,不会穷尽,受乾坤之道生生不息的影响,万物不断地萌发,不断地生发,越来越多,就算我说得再多,也说不完。所以,不如守中。在人性规律中,有两个特点,第一个就是人怕自己吃亏,怕老天对自己不公。很多时候,自己做一点事,发现没什么结果,或者对比于别人,你的成果不如别人。这时候你就会觉得老天爷对自己不公,这种心态是弱势的受害者心理。其实,人只不过是过于关注自己的损失,当自己有损失时,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可殊不知,很多时候,自己也当过迫害者,但是,你不会有迫害者心理。为什么?因为你的眼中只盯着自己的那点利益。而且被剥夺的反应倾向会更明显。如果真的存在人格化的老天爷,你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怎么可能去特别关注你?成事与否,是看规律的,规律就摆在那,谁顺应规律谁就会达到那个结果,只不过是你看不到、看不懂,反而又去怨天尤人,这就是愚昧、懦弱。人性中第二个特点就是怕自己不能穷尽一切规律。人总想着学习完全部的规律,怕自己做错,这种心理就是虚妄。《道德经》开篇就已经说明了:道可道,非常道。这个世界万事万物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乾坤之道,是源源不断、无穷无尽的,你想把无尽的东西学尽,这不是妄念是什么?那么,既然规律是无穷无尽的,人们该怎么办呢?老子给出了答案:守中。如何做到守中?言行如一。换句话说就是:别想太多,先把自己知道的做到。那么,当你真正去做的时候就会发现,你根本不用参照那么多的规律去行事。因为,你连把自己现有掌握的认知规律做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越多,可能会越纠结。人的很多问题就是想的太多,实践的太少,总是在自己想象中推演。当你真正去做事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犹豫和杂念少了很多。为什么?因为你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瞎想啊。做事的时间都不够,还哪里有时间去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我越来越明显的感知到时间的宝贵。如果说有一种东西限制了事物不会无限发展,那一定是时间,因为时间会让你不得不进入到“藏”的阶段。所以,请大家一定要珍惜时间,少去担心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人生再长其实也没多长,请务必珍惜!

轻轻松松读《老子》(57)
《老子》第五十七章守正用奇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译文:秋雨堂2023-07-30 11:54:16
0000庄子《人间世》启示录:懂得止住是自知之明,心理成长始于自知,经过觉察,终于习惯
王明鹏2024-02-13 15:08:07
0000悠悠人生之悠思
起句,生命感知,终生话题。传仓颉造字,惊天动地,鬼神哭泣,其原因是大概率知道人类从此便会开始无休止的麻烦和烦恼。轴心时代开始,东西方的先哲们不约而同开始了关于生命的思考,从此“灵魂三问”便成了永恒之生命难题。其一,宇宙生命,本质虚空。宇宙万物之生命源头,是虚无,即零、空。佛云,缘起性空、四大皆空、空生妙有、妙有皆空。“无”,看似虚空,可空而不空,能生化出宇宙万物生命。紫网2023-10-15 09:27:310000潘长宏以为史书经典胜读十年书(17)
2023年7月23日本文来自于潘长宏个人读笔记摘抄,通过自己理解而成文,请多提宝贵意见。【古文原文】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古文释义】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一定会大失人心。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古文原文】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古文释义】溱湖之恋2023-07-27 19:28:27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