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读《老子》(十一)

《老子》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yá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泽文
车轮上的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的轮毂上,轮毂中心有让车轴穿过连接车轮和车厢的圆孔,这才使车轮可以滚动起来,让车子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用水和土揉捏制作陶器,只有把中间掏空,它才具有盛物的作用。
建造房屋时开凿出门窗,有了门窗里边的空间,才能使房屋发挥它的功用。
所以说,有形的物体只是一种凭藉,而发挥作用的却是它中空的部分。
秋雨堂浅见:
本章讲实与虚、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老子以轮毂、陶器和房屋为例,说明事物都是由实(实体)和虚(效用)两部分构成。两者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实体,效用就无所依托;没有效用,实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实体只是一种凭藉,效用才是它的本质。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关注实体而忽略了效用。比如说衣服的效用是保暖和遮体,有人却更在意它的款式和颜色;饭菜的效用是充饥和滋养身体,而有人更在意它的色香味;车子的效用是代步,有人却更在意它的品牌和外观;房屋发挥作用的是屋里的空间,有人却在装饰墙体上不惜工本,这些其实都是舍本逐末的表现。
就人的本身而言,也是由实(肉体)和虚(精神)两部分构成。肉体只是凭藉之物,佛教称之为“皮囊”;能够体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是人的精神。但是,人的情感、信念、追求的表达和实现却要靠身体力行。一个没有精神追求的人,被称为行尸走肉。
佛教提倡目不贪色、耳不贪音、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细滑,就是让信众戒除肉体的享受,追求精神上的喜乐。这种把精神和肉体分别看待的观念和老子的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老子的“实”与“虚”相互依存的理念和“无”与“有”相生的理念是一致的。天地万物是有,“道”是无,无中生有,既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虽虚无,却生出天地万物。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几千年间,关于宇宙来源的探讨一直没有定论,影响较大的“奇点大爆炸”理论,至今难以令人信服。老子以他过人的哲学思辨,认为宇宙来源于“无”,并将其命名为“道”,使其他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都失去了意义。
人只有明白了实与虚、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自如地驾驭事物,合理地利用事物,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进入到精神的自由王国。
2022.10.25.

怨天尤人还是反思自己?
生活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通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怨天尤人,把问题归咎于环境和别人,另一种是反思自己,认为问题是自己造成的。有人支持前者,认为就是环境和别人的错,自己认错就要背黑锅;有人支持后者,认为怨天尤人没用,只有反思自己才能解决问题。这两种态度谁对谁错呢?我们先不下结论,不妨探讨一下背后的原因。为何怨天尤人?紫网2023-10-14 09:06:400000潘长宏浅论读书------【第十篇】
作者:潘长宏(文学之都居士)2023年8月18日大家知道世界有读书日吗?是哪一天,为什么?伟大的莎士比亚于404年(1616年)前的4月23日这一天辞世。为了纪念莎士比亚,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前面我写了《潘长宏浅论读书一至九篇》。今天要和朋友们谈《潘长宏浅论读书------【第十篇】》。紫网2023-10-15 08:48:460000庄子外篇《缮性》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
庄子外篇《缮性》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开篇就提出不能用世俗观念修治人的本性,而应以“以恬养知”的方式修治人的本性。这也是本篇的中心议题。下面根据表述的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一、【原文】缮性于俗(1),以求复其初(2);滑欲于俗(3),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0002轻轻松松读《老子》(65)
《老子》第六十五章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译文:古代善于以道治国的人,不是使用智巧心机去管制人民,而是以淳厚朴实来引导人民。秋雨堂2023-07-30 12:06:27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