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3268

老子《道德经》简明释义(上篇1.13—1.15)

段一凡段一凡2023-07-31 10:45:240

1.13 昔得一者(原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也,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释义】一切事物皆是对立面(阴和阳)的和谐统一,能得此和谐统一,即为得一,亦即得道。往昔得一的比如: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宁,人之心神得一而灵明,河谷得一而充盈,万物得一而生存,侯王得一而以正气治天下,这些都是得一而导致的结果。如果天不得清明,恐怕会纷乱而破裂;地不得安宁,恐怕会震溃而荒废;人之心神不能保持灵明,恐怕会昏迷而停歇;河谷不能保持充盈,恐怕会干涸而枯竭;万物不能保持生存,恐怕会衰亡而绝灭;侯王不能以正气治天下,恐怕会天下大乱而导致权位倾蹶。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正是以贱为根本,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道德高尚的人,并不欲求光亮晶莹像美玉,而宁愿朴实坚硬如山石。

1.14 有生于无(原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释义】事物皆有正反两个方面互相对立,当一个方面走到极端后,就会向相反的那一面转化,这是道的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柔弱与刚强这两方面互相对立,又会相互转化。 柔弱可以成长壮大而变刚强,刚强到极点就会摧折而变柔弱。所以常使自己处于柔弱谦卑的地位,反而不易失败而容易成功,这是对道的一种具体应用。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物质,而有形物质却又产生于看不见的无形物质,所以有和无既是相互对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

1.15 道隐无名(原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义】世人对待大道的态度依其个人根性的不同,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上等根性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勤奋努力地去实行;中等根性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半信半疑,若行若止;下等根性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则哈哈大笑或嗤之以鼻,根本不相信有什么大道真理存在。大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下等根性的人是无法看到的,如果不被这等人嗤笑,那就不足以显示其为道的重要意义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有过这样的话:深明大道的人,含藏内敛,好似暗昧;在大道上进取的人,不与人争先,好似在后退;大道虽然宽阔平坦,但走起来却并不容易,好似崎岖不平。具备上德的人,其德行深厚而不表露于外,心胸极其宽广,好似大山空谷;具备高真大德的人,其品性高尚洁白,却以卑下自处,能忍受一切污辱,好似身含浊垢;具备广德的人,其功德无量,却总是谦虚谨慎,好似德行还不足;在建立德行上勇猛精进的人,不愿到处抛头露面,好似在怠惰偷懒;德行质朴而纯真的人,处事纯任自然,可随方就圆,毫不造作,好似不能坚贞如一。真正德行端方正直的人,既能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圆通,没有尖锐的棱角,不会伤害他人;真正能成大器的人,都需经历长期艰苦的磨炼,并在时机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才能大展其宏图,建立丰功伟业;最大的声音并不是人耳能听得出的各种声响,而是大到人耳听之不闻的大道的无声之声;最大的形象并不是人眼能看得见的各种物象,而是大到人眼视之不见的大道的无形之象;以上这些均说明:虚无自然的真常大道,隐含在天地万物之内,无名象可睹可闻。但也唯有大道,具备至公无私的大德,善施恩惠于万物而滋养和帮助其成长,且能做到善始善终。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