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经》之方法论:心理健康,适应变化,重点在于谁来改变

《道德经》哲学思想就是辩证法,辩证法重点在于“变化”,客观世界的变化如天气好接受,主观世界的变化如情绪不好接受。接受心理世界的变化,变好是变化,变差也是变化,接受不同观点、不良情绪、不适行为,这是老子辩证法思想忠告。辩证法思想属于世界观范畴,作为认知理论来指导生活,这就成为了方法论。老子方法论是什么呢?对应现实生活就是促进心理健康,包括自我关系和人际关系两个方面,简而言之是适应变化和如其所是。对于自我关系而言,心理健康方法论就是“适应变化”,这是心理健康五要素之一。老子给出的忠告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也就是采谦卑示弱的方式处理事情。这个处事方式就是从自我做起,通过自我改变,而不是改变外界,来适应环境变化。比如环境很差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一般是怨天尤人,指责社会,甚至丧失希望,没有信心,忧心忡忡,这里隐含的是试图改变外部环境来让自己心理正常。问题在于外部环境虽然不是物理世界不可改变,但是时代潮流变化也非个人人力可以扭转,因此改变环境只能是痛苦无用的想法。在老子看来,改变环境和改变他人出发点就是不对的,因为只能通过改变自我来适应环境,这就是主动示弱。遇到事情时候谁来改变?是别人改变,还是自己改变,哪个究竟更为靠谱呢?不言而喻,改变自我才是唯一可行方式。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告诉我们,遇到问题我们本能先改变环境,受挫后才会改变自己,前者是初级控制,后者是次级控制。举个例子,有人打了我们一拳,我们本能会回他一脚,这就是初级控制,来适应变化,如果效果不好或者不能这么冲动,就会采取其他应对方式,如表达诉求等,就成为次级控制。从心理发展角度看,次级控制能力是需要学习的,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自我不容易,而推诿责备试图改变环境那么容易。因此,老子倡导的示弱做法才会如他所言,“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是逆本能做法,是克服初级控制本能的次级控制。接受辩证法世界观,重点在于接受心理世界的变化,而适应变化的方法论,重点解决谁来改变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我,而不是试图改变环境。
轻轻松松读《老子》(46)
《老子》第四十六章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译文: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太平安定,战马也会退还到农家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马驹就会出生在荒郊野外。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因此,知道满足的人,才永远是满足的。秋雨堂浅见:秋雨堂2023-07-30 10:41:35
0000论语:公山弗扰以费畔(17-5)
公山弗扰和阳货都是季孙氏的家臣,因得不到季孙氏信任而联合发动叛乱,想把孔子拉到自己阵营。孔子信守原则,不愿与乱臣贼子为伍,表面答应,实际上没有如约赴任。经义工坊2023-07-28 16:13:58
0000王诩-【捭阖第一----原文和译文】
作者:潘长宏2023年4月1日王诩,别名禅,生卒年不详,又称王蝉、道号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祖籍朝歌(今淇县)城南。战国时期传奇人物。著名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溱湖之恋2023-07-29 16:30:13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