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山弗扰以费畔(17-5)

公山弗扰和阳货都是季孙氏的家臣,因得不到季孙氏信任而联合发动叛乱,想把孔子拉到自己阵营。孔子信守原则,不愿与乱臣贼子为伍,表面答应,实际上没有如约赴任。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注释】公山弗扰:人名,复姓公山,名弗扰,又称公山不狃,季孙氏的家臣,担任季孙氏封地费邑的主管。费:地名,季孙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畔:通“叛”。说:同“悦”。末之也已:末,无。之,去、到。末之,无处去。已,止、算了。之之:第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的意思。徒:白白地。【译文】公山弗扰在费邑反叛季氏,召孔子前往,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可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那个召我去的人,难道会白白地召我去吗?如果有人任用我,我肯定不会把它建成东周那样的社会!”本章记述公山弗扰召请孔子时的情景。公山弗扰联合阳虎反叛季孙氏的时候,曾派人召孔子为他服务。孔子竟然想去,让很多弟子不能理解。因为孔子提倡孝忠,公山弗扰则公然反叛主人。子路本性直率,当时又任季孙氏的家臣,很不理解先生的做法,对此很不高兴,便直言提醒劝诫先生,不值得与公山弗扰这种人共事。孔子则持有不同观点。“欲往”并非一定是去帮助叛逆之人,完全有可能让公山弗扰这类人回心转意,坚守礼制,施行仁政,进而努力实现让鲁国国君恢复君权的使命。孔子最终没有投靠公山弗扰。其后,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后为司空,后又为大司空。鲁国“堕三都”时,孔子还下令反击背叛的公山弗扰。关于“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里的“用我者”不是指公山弗扰,而是暗指鲁国国君,意思是如果鲁国国君能用我,我就可以推行周礼于东方。也有人认为,当时的东周处于衰乱之世,孔子绝对不会赞成东周那种礼崩乐坏的社会,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天下恢复礼制,间接表达了愿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也体现出不被重用而产生的复杂心态。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出自[英国]莎士比亚《暴风雨》。原话是"Whereofwhat'spastisprologue"意思是:过去的一切,只是为我们今后大展宏图翻开了一个序言,更美好的事情还在后面呢。千落20232024-02-10 14:07:06
0000轻轻松松读《老子》(74)
《老子》第74章民不畏死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译文: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就不怕死了,为什么还要用死去恐吓他们呢?倘若老百姓真的怕死,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我们把他捉来杀掉,那么还有谁敢再为非作歹呢?秋雨堂2023-07-30 13:12:27
0000轻轻松松读《老子》(48)
《老子》第四十八章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译文: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私欲一天比一天减少,妄念减少再减少,最后达到了质朴自然的“无为”境地。秋雨堂2023-07-30 10:52:59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