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5280

读书随笔:思想史 从火种到弗洛伊德(11-3)

紫网2023-10-15 12:42:450

此前在分析希腊文明起源时已经明确了,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的偏好,已经决定了东西方思想的分野——希腊思想崇尚超越,认为抽象的思想实体乃是终极奥义所在;中国自孔子开始,就完全抛弃了此前对神鬼的崇拜,神鬼让位于中国人的祖先,神话让位于历史

孔子及其之后的思想家认为宇宙的本质是秩序,一切事物都有在宇宙中既定的位置和功能,符合位置并发挥功能,宇宙就能和谐运转。

所以,宇宙并不需要一位在它之外的终极推动者或者创造者来推动或者管理,宇宙就是秩序本身。

对应到人世间,同样也必须尊崇相应的秩序——为此,中国人,以董仲舒为主,发展出了一套“感应”理论。

即宇宙秩序中的一切,在人类社会中的各事物和关系中,都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诸如数字、音乐、文字、生老病死等各方面,最终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在政治社会秩序上。

从孔子之后开始,中国的学者儒生们就与当权的皇帝结成了稳固的联盟,他们为皇帝权力的获取、执行和稳定提供天人感应的、道德传统的解释,并外化为体制机制予以执行贯彻。

中国的“圣经”不是追寻创世的来源,不是探讨世界的终极目的,而是从历史和生活中寻求智慧——中国尊崇的是“五经”,这五经分别可以视为——考察事物变化的经典《易经》,考察典章制度的经典《书经》(尚书),考察诗歌和民俗的经典《诗经》,考察治国理政历史的经典《春秋》,以及考察恰当行为礼仪的经典《礼记》

这就是中国人信仰的全部

然而,孔子们没有想到两个要紧的事:

第一是这套基于文字、知识和经验体系的信仰,学习和掌握的难度很大。随着时间推移,这套体系越来越庞大、精深和繁杂,即便是专事学习研究的人也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理解,更不用说广大民众。

由是,这个经验体系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其信仰意味和宗教意义就越来越缺乏,导致中国底层民众长期处于缺乏统一精神信仰的状态,这为佛教的渗透提供了基础

这比较要命的,或者说中国文化传统的弊病,是文化历史知识隔离了统治阶层和草根民众。

第二是理论秩序本身的稳定性存疑。宇宙就是秩序,这种信仰在承平时期可以维系。而一旦到了“礼崩乐坏”,受到外部入侵导致社会失序的时期,就全然不好用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历经王莽改革动乱之后的东汉帝国,在持续遭到北方游牧民族围攻之下,佛教能够趁虚而入,在中国腹地遍地开花的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当然就是在社会失序状态下,人们内心普遍对秩序和拯救的渴望。

也就是说,佛教之能融入中国,还是在于中华文明自身在超越性信仰上的缺失。不是敌人多狡猾,而是我们有缺陷。——这是此前我没有想到的。佛教的传入和生根发展,恰恰说明了儒家文化的缺陷。

传入中国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对原始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改造基础上形成的,其本质就是把佛陀的智慧修行,发展成为了典型的宗教形式——小乘佛教没有佛陀形象,大乘佛教则把佛陀和菩萨作为偶像崇拜;小乘佛教讲究个人修行、各自修行,大乘佛教则把觉悟者提升到了神的位置。——敝号在前年的随笔《印度佛教史》中,有详尽阐述。

更为重要的是,大乘佛教发展出了菩萨的思想——菩萨就是要传播佛教,要带领更多的人信仰佛教,有了非常明显的传播意识。信仰佛教也从用智慧来获得解脱,变成了受到菩萨和佛陀的救赎

这些观念形式,几乎与基督教一致了

所以,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在人性上都有共通的超越现世的精神需要,中国文明中缺失的部分,就由西方文明——佛教,弥补上了

这是这部思想史中较为新颖的观点。

同时期的罗马帝国,虽然说在文化品味上不及希腊,但却因为管理着巨大帝国,不仅跨区域,还跨文化种族,构成了一个持续把此前思想成果逐步应用到政治、社会和生活实践中去的世俗化过程。

典型代表就是罗马法的出现,这可以说是人类理性精神在人类社会组织架构上最经典的体现——人类通过自行设计的律法,来管理约束自己。

罗马时期另一个贡献就是学术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前面提到过亚历山大图书馆时期的学术起源——在书页边做注释工作。这种注释工作之所以需要,主要是因为书籍材料和版本的缘故。

先说材料,之前是莎草纸,贵得死。差不多200元人民币一张,一张只能写25-45行左右。后来埃及还控制莎草纸出口,由是导致西欧人开始使用羊皮纸。不管怎样,这些材料都不适合书写和保存——保存只能用卷的方式,很容易摩擦脱落损坏。

所以,古代的卷轴往往会字迹模糊或重要部分缺失,这就需要一些人来研究和注释,说明那些不太清楚的地方是怎么回事

另一个学术的起源就是版本问题,同一个事情不同时期不同的人记录下来会产生很多差异,尤其是涉及重大问题如历史传承、宗教教义问题等,所以,也需要专人从不同版本中辩明真伪问题

同时,还产生了介绍一些知识从哪些书里来的学问——节选、简述以及百科全书制作。

也就是说,学术实际上就起源于对从前的书或者记录的解读和评论——也正是敝号常年坚持做的一件事。哈哈。

基督教的源起和发展。作者认为耶稣到去世时,基督教也依然是犹太教的分支,主要信徒都是犹太人。犹太人也依然把他当做弥赛亚,认为他能拯救以色列。

耶稣去世之后,犹太人造出他复活的传说,其实是为了号召反罗马的起义使用。犹太人由耶稣的兄弟雅各带领狂热地继续奉行摩西律法和犹太教仪式。

变化来源于一个犹太法利赛人保罗。保罗最初是一个制作并售卖帐篷的小商贩,他皈依基督教之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确立了一个关键的信条——基督教不仅仅是犹太人的宗教,而是所有人的宗教,他保罗的使命,是向以色列之外的希腊罗马世界传播这些思想

本质上而言,保罗是创立了另一个基督教。而且可以想见,当时有很多个相互对立的基督教派别,比如雅各、约翰等等。在公元66-70年的犹太人起义后,坚持只限于犹太民族传播的其他教派,都随着耶路撒冷和圣殿的毁灭而毁灭了。只有一直在非犹太人族群中传教的保罗一派得以幸存

从这里来看,基督教跟佛教还真有点类似——佛教也是分裂出了大乘体系,向东传播出去之后,本土的小乘佛教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被消灭了

其时,罗马帝国一直以来奉行的是宗教宽容,在罗马帝国内部,至少有三种流行的宗教形态——密特拉教、伊西斯教、皇帝教。

密特拉教是起源更加古老的一种二元论宗教,现在一般认为,密特拉是上古波斯的神邸,应该是杂糅了西亚、东欧和北非的各类神邸而成的一种宗教。罗马最重要的宗教应该是对伟大君主本身的崇拜——最早被封神的是尤里乌斯·凯撒,接着是奥古斯都,提比略

之所以基督教最早被斥为异教,并不是罗马帝国不宽容,而在于基督教产生于穷乡僻壤,显然是穷人和落魄民族的迷信。“异教徒”在拉丁文中的词源,就是乡野之人,就像中国古代把非城郭范围内的百姓称为“野人”一样。

基督教在仪轨和教义上,确乎与此前罗马帝国的各项宗教乃至俗世事务都格格不入——基督徒拒绝纳税,拒绝朝拜皇帝和罗马诸神,拒绝担任公职和参军,宣扬奴隶与主人平等(这在两千年前可是扎扎实实的异端思想)。

基督教不仅不信奉其他的神,对其他神不尊重,而且还信仰基督还将再临,引导大家去美好的天国——这其中隐隐约约就含有推翻现有统治秩序的观点

从上述情况来看,如果罗马帝国高层不把基督教进行控制和压制,倒会成为一件怪事

当然,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在罗马帝国底层百姓中迅速传播,也是因为帝国的衰落已经是既成事实。

这其中有个问题——不论是爱德华·吉本的巨著《罗马帝国的衰落》,还是后世诸多罗马史的研究,几乎都一致认为罗马帝国长达数百年的衰落,主要是两个原因——外族入侵,基督教传播

其实,基督教传播这件事,更有点像是倒果为因。也许并非是基督教传播导致了帝国的衰落和解体,而是帝国本来就在衰落,让来自偏远地区的迷信得以能够在基层传播

在我看来,罗马帝国的衰落,应当就是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组织上的体现,是自然过程,而非一个受到外力侵扰失衡的过程。

把帝国、国家、社会的衰落归结于外部原因,反过来的意思就是,如果没有外部原因,那么帝国就可以永续存在下去,这可能吗?

罗马帝国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少有的幅员辽阔、文明形式迥异、人口规模巨大的帝国——相比同时期的秦汉帝国,罗马横跨了亚、非、欧三个大陆,涵盖了陆地、海洋两种文明,多元性和丰富性要远甚于秦汉帝国

在那个年代,别说管理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即便是一个单一领土的国家,如何治理、调整、改革,都尚在探索中。

罗马帝国之能拓展到这样大的版图,在于那个英雄时代的精气神之汇聚——罗马人崇尚物质利益、崇尚权力和征服,以严明的纪律、先进的组织、周密的计划,持续攻伐拓展领土,占有资源,给各区域带去希腊文明。创造了一种一手拿着希腊文明、一手拿着刀剑去实现统一的全球化1.0模式

毫无疑问,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基于对物质利益、权力与武力崇拜的开拓精神。这种精神随着时间推移,在代际间传播一定是递减的——帝国日益庞大,人口规模激增,官僚体系日益臃肿,阶层日益分化,贫富差距扩大,资源日益集中,军队日益腐败,这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特定阶段,帝国可以通过继续向外扩张,来平衡国内的矛盾,不断把人口迁移到新领域,减轻人口和机构臃肿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但这是不可持续的。

只要庞大、臃肿,任何机制、机构,都会失去敏感性,失去对社会中下层最活跃部分的把握——社会的裂隙就加大了,各种不利于社会整合的外部影响、思想影响,就会在贫穷、无知、仇恨中找到生根发芽的机会。

基督教就是这么在罗马帝国中下层的各种裂隙中发展起来的

到公元3世纪,基督教几乎已经遍及帝国整个肌体,官方也开始认可。其实,也正是这个阶段,基督教的一系列仪轨才开始成型——12月25日被基督教从密特拉教借用过来,成为圣诞日;公元431年,玛利亚才第一次被基督教尊为“圣母”,其实玛利亚就来源于罗马的狄安娜神

公元3-4世纪,一个新的阶层开始在基督教徒中形成——教士阶层。此前还只有长老,就是开会讨论时能坐在桌子旁而无须站着的人,接着长老演变为教众团体的首领——主教

在基督教获得合法化之前,传教是地下工作,因此由各主教在分散在各个城市里秘密传教,形成了自己的教区。

到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给了教士们特权——不纳税、不参军、不受民法裁判,专事冥思、读书和传教。这样,教士开始成为特权阶级。

最著名的地中海大城市——迦太基、亚历山大、安条克、罗马、以弗所的主教,地位越来越高,富有且独断专行。

公元343年,大家在塞尔迪卡召开教会大会,承认了罗马主教克雷芒的最高裁决地位——主教的主教——教皇产生了。当然,这个时期,教会也开始形成罗马公教和希腊正教的分裂。

基督教在合法化之后,也迅速地“世俗化”,几乎是仿照帝国官僚系统建立起了森严的等级体系。教会在腐化速度上也是惊人的。

由是,在公元3世纪中叶,在亚历山大教会发起了修道运动,即基督徒们开始寻求脱离世俗生活,开启另一种遁世修道的生活,以保证信仰的纯洁性。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亚历山大教会对罗马公教权力的反抗。修道运动发展速度更快,因为它更适合平民教徒。

大家成群结队离群索居,到山谷里,到草原上,相互帮助搭建住处,然后一起探讨教义,各自独立修持。慢慢的,人们开始探索修道的模式、教规,以确保这种离群索居方式的可持续性。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