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独尊——【轻煮●细品●生命】【13】
轻著岁月细品茶,黄连树下诗酒花。

【唯我独尊】

大道三千,我求吾道;
不失本心,不负此生。
既生于世,则安于世。“事来无所受,即真菩提身”。一切众生,不知生死是苦,物质是虚假,更起惑造业,故而无明,故而执念。佛教传递的无上正等正觉智慧,是关乎生命之大智,非雕虫之小计。
传释迦牟尼一出生,向东西南北各走了七步,然后手指天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其意天下之人皆是自己之主人。此处之“我”,强调的是众生本自具足之佛性。
无独有偶。在贵州龙场,王阳明悟到了“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之道,即为良知。良知人人皆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非外在的一些事物。故而,“向内求”,是唯一正确的悟道之法。
既然理在人的心中,格物就须从人的心着手。在王阳明看来,“格”是“正”,“格物”是“正意之所在”。“格物”,格的不是作为客观对象的物,而是作为意向对象的物,是“随事随物”。格心不是“修心”类的活动,而是在一切实践中不断“正念头”。
由此,王阳明就把“格物”从朱熹的“事物”的方向,内移到了心的方向,类似于现象学的“意向行为”,把格物变成格心之不正,转向了内向性立场。
几千年来,人们总是孜孜的向外追求,为名为利,忙忙碌碌,为外物迷了双眼,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殊不知这其实是在“舍本逐末”。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这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宗旨,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按照佛教的理论,六道生命之真正主宰,统在于自我的自心。佛祖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非言佛祖要称霸称尊,其中的“我”代表“我识”。佛陀强调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保持本我更重要的,一个人,什么皆可不在乎,唯独不能忘记自己之本心。
生命之中,人人总是渴求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其隐藏之前提是,自己要先成其为贵人。这也从侧面映证了“我”的重要性。
“遇事不决,可问春风;春风不语,即随本心”。每个人皆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上唯一的传奇,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傲骄的活着。前提是,我们必须出活真实之自我。
“功名可致尤回首,道德无多只本心”。无论何时何地,一旦失去了本心,便失去了生命之意义,那就无异于行尸走肉。
“这一生,这一次;至少要,骄傲地;为自己,盛开过”。借一首短诗《小花》,权作小文之结语。
四圣的心源是什么? ——四圣医学导读·“自然”之道之一
一、符合“天人同气”原则的“自然”之道《四圣心源》关于“符合'天人同气’原则的'自然’之道”的论述,集中体现在第一卷《天人解》。先生在卷首示:“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我们看看《天人解》正文——(一)天人之解0000《增广贤文》金句摘抄
读古文,增智慧!0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译文】:城门失火了,池水中的鱼儿也会遭殃。【感悟】: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广泛性。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有置身事外的想法。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02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译文】:许多事业花费百年时间未必能成功,但一瞬之间却可以毁掉。【感悟】:美好的生活,需要艰苦的奋斗,常怀警惕之心,从而避免努力付之东流。zhp0010072023-07-27 19:33:47
0000轻轻松松读《老子》(三)
《老子》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译文:如果领导阶层不人为地标榜贤才,老百姓就不会因为想成为贤才而去争名夺利;不把难得的物品当成贵重之物,百姓就不会去偷盗;不炫耀那些可以激发人们内心欲望的东西,百姓纯朴的内心就不会被扰乱。秋雨堂2023-07-29 17:48:21
0000心不迷乱到彼岸——《心经》再读之【6】
但有我心在,万般皆为苦。关于“心”字,佛家之解释大致为,其一,肉团心,是指我们的心脏;其二,草木心,草木的心是一种物体的中心;其三,缘虑心,即我们心里面在思考的这种心;其四,分别心,那就是好坏、多少、悲喜、得失,即种种的分别执着心;其五,集起心,集起之意就是我们身、口、意三业,天天皆在造业,造业之后,叫做业识;其六,不生不灭心,清净之智慧,五蕴皆空,即是般若,即为本心本真。新用户97560OBk2024-02-17 10:13:19
0000《道德经》的思维方式,让人豁然开朗!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它只有五千余字,却涵盖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其中潜藏的思维方式,更是智慧之光、辉耀寰宇。若读懂一、二,人生必将豁然开朗。1、重“无”思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重“无”的思维。有些东西,看不见,却无处不在、能量惊人。比如,诚信。就像商鞅立木为信,成就了变法下秦国的崛起。人无信则不立。以诚待人,以信处世,才能赢得口碑,成就人生。紫网2023-10-15 10:35: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