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迷乱到彼岸——《心经》再读之【6】
但有我心在,万般皆为苦。

关于“心”字,佛家之解释大致为,其一,肉团心,是指我们的心脏;其二,草木心,草木的心是一种物体的中心;其三,缘虑心,即我们心里面在思考的这种心;其四,分别心,那就是好坏、多少、悲喜、得失,即种种的分别执着心;其五,集起心,集起之意就是我们身、口、意三业,天天皆在造业,造业之后,叫做业识;其六,不生不灭心,清净之智慧,五蕴皆空,即是般若,即为本心本真。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此言出自《华严经》,通俗而言,即人人本是佛,然因妄想分别而迷了,使智慧德能无法显现。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强调要“用般若之智慧达到生命之彼岸”。
在佛家,有六度波罗蜜多,即“持戒、忍辱、布施、精进、禅定、般若”。这是六种到达彼岸的方法。
其中,持戒,强调不仅要身持戒,更要心持戒;忍辱,没有智慧的忍辱,便是无能;布施,重要的是“无相布施”;精进,强调修行的不停息;禅定,“外不着相为禅,内不乱心为定”。六度之中,前面的五个皆是修行之手段;唯有“般若”,才是修行之根本智。

彼岸,从世间入法界。对彼岸之解读,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人脱离了苦海之后到达的极乐世界;有人则认为是不忘初心,彼岸就是回到了初衷;还有人认为彼岸就是人的本性……
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为“此岸”;超脱生死即涅槃之境界为“彼岸”。准确而言,彼岸并非指具体某个地方,它所指的是一种境界,意思是“超脱”。
“心不迷乱到彼岸”。所谓迷乱,即执着于外物,迷失生命之本真本来。惠能大师说,“悟了,则此岸即是彼岸;迷了,则彼岸亦是此岸”。
“心迷者则此岸,心悟者则彼岸”。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我更愿意理解为,还应该有一个“自由自在自若自如”的世界。心不自在,万般皆苦。
“此岸也是彼岸”。在佛家,人之生命,从生至死,循环不已。当你到达了彼岸,也就意味着来到了终点,然后就又是一个新生。
“佛海无边,回头是岸”。芸芸众生,彻悟大智,尽皆菩萨。解读《心经》,必须在完全相信的状态下,才会真正地产生作用。
《资治通鉴》273:傅嘏的这段评论,入木三分,值得我们仔细体悟
紫网2023-10-14 08:17:320001惊艳了岁月的句子,附带释义
紫网2023-10-15 12:43:020000论语:小子何莫学夫诗(17-9)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习《诗经》。经义工坊2023-07-28 13:56:11
0000轻轻松松读《老子》(74)
《老子》第74章民不畏死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译文: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就不怕死了,为什么还要用死去恐吓他们呢?倘若老百姓真的怕死,对于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我们把他捉来杀掉,那么还有谁敢再为非作歹呢?秋雨堂2023-07-30 13:12:27
0000《论语》10句名言,句句经典,受益终身!
《论语》这部儒家的经典,简直就是名言格句的天花板,其中的好多句子,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下面再从其中挑选十句名言,与大家一起学习。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点评:就做事方面来说,无论大小事情,如果目标不远大,考虑不周详,没有做好预防,就会遭遇不可预测的忧患。就做人方面来说,不但要做一个好人,还要学道,否则忧患就在眼前。二、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一声佛号一声心2023-07-28 16:32:2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