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3424

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五、六)

qingpodushuqingpodushu2023-08-06 14:00:550

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注释、白话翻译和赏析(五、六)

【原文5-1】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①,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②,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③,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④,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⑤。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⑥,而我犹为人猗⑦!”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注释】

①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庄子假托的人名。

②相与于无相与:彼此交好跟没彼此交好一样。是说:虽然相交是朋友了,但彼此都没有任何刻意做出“朋友式表现”,旁人觉得他们似乎没有彼此交好。相与:彼此交好。“相为于无相为”一句也应仿此理解:“相为”是相互之间有所作为,从交友方面说,就是“相互帮助”。

③挠挑:“挠”和“挑”都有拨动义,这样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合词“挠挑”有自由蹦跳、活动的意思。无极:字面义是没有极点、边界。这里指没有穷尽的太空、无限世界。

④莫然有间jiàn:顷刻之间。

⑤侍事:帮助办理丧事。

⑥而:你。反:返回。真:本真。“反其真”意思就是返归自然。

⑦猗yī:表示感叹语气。

【译文】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在一起交谈,说:“谁能同别人结为朋友了却像不是朋友似的,与别人互相帮助却像不曾互相帮助过一样?谁能像腾升在天空的云雾中,自由自在地活动在无极之境,忘却了生,而永远没有终结和穷尽?”说完,三人会心地相视而笑,心心相印于是相互结成好友。

过不多久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知道了,派弟子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只见孟子反和子琴张却一个在编挽歌,一个在弹琴,相互应和着唱歌:“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可是我们还活着做人呀!”子贡听了快步走到他们近前,说:“我冒昧地请教,这样对着亡友的遗体唱歌,合乎礼仪吗?”二人听了,相视笑了笑,说:“你这种人怎么会懂得'礼’的真实含意!”

【原文5-2】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⑧,而外其形骸⑨,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⑩。彼何人者邪?”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11);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12),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13),而游乎天地之一气(14)。彼以生为附赘县疣(15),以死为决溃痈(16),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17),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18),逍遥乎无为之业(19)。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20),以观众人之耳目哉(21)!”

【注释】

⑧修行:是指对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行等进行培养、修炼的活动。如学佛、学道都称为修行。

⑨外其形骸:把自身置之度外。意思是不把死亡当作一件大事。

⑩命:名,称述。

(11) 方之外者:世人对得道之人的称呼。喻指他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进入到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活的空间。

(12)及:,能与…相比。

(13)与:赐予。为人:成为人。

(14)游乎天地之一气:把人的生死看作宇宙间混沌之气聚散的变化。

(15)县xuán:悬。疣yóu:这里义同“瘤”。“附赘县疣”喻指多余的东西。

(16)决溃痈:指割掉溃烂瘤子。huán痈yōng:毒疮;瘤子。

(17)假:凭藉。 (18)芒然:即茫然。尘垢:这里喻指世俗世界。

(19)无为之业:无为的境界。

(20)愦愦kuì然:糊里糊涂的样子。

(21)观:显示。

【译文】

子贡回来后,把见到的情况告诉给孔子,说:“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不看重德行的培养而无有礼仪,把自己置身于度外,面对着死尸还要唱歌,一点悲哀的表情都没有,我真不知该怎样称呼他们。他们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他们都是摆脱礼仪约束而逍遥于人世的方外之人,而我孔丘却是生活在世俗环境中的方内之人。方外之人和方内之人不能相比,可是我却让你前去吊唁,我实在是浅陋呀!况且造物者赐予他们成为人,并且把人的生死看作宇宙间混沌之气聚散的变化。他们把人的出生看作附着载体上的瘤子一样,而视死亡为割掉了溃烂的瘤子。像这样的人,又怎么会顾及死生是哪一个应该高兴还是悲痛!在他们看来,人体的各种器官都凭藉着不同的载体,但最终寄托构成同一的整体;从不惦念形体上的肝胆、耳目存在与否;人的生死无穷无尽地反复循环着,不知终结和开始;茫然徘徊于世俗世界之外,逍遥自在地生活在无为的环境中。他们又怎么会糊里糊涂地去遵循世俗的礼仪,而担心人们看到他们的言行有所非议呢!”

【原文5-3】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22)?”

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23)。虽然,吾与汝共之。”

子贡曰:“敢问其方。”

子曰:“鱼相造乎水(24),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25);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26)。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子贡曰:“敢问畸人(27)。”

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28),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注释】

(22)依:服从;听从;依顺。

(23)天之戮民:受到自然惩罚的人。戮:是指惩罚。

(24)相:选择。造:到;往某地去。

(25)给:足。“养给”即给养充裕。

(26)无事而生定:意为心中清除一切杂念那么心性自然安定。

(27) 畸jī人:即奇异的人,这里指超凡脱俗的人。

(28)侔(móu):相等;齐。

【译文】

子贡说:“既然如此,那么先生将依顺哪一方呢?”

孔子说:“我孔丘,乃是受到上天惩罚的人。虽然如此,我还教你共同在受上天的惩罚。”

子贡又问:“请问我们该怎么做。”

孔子回答:“鱼选择在水中生活,人要选择道修炼自己。选择在水中生活的鱼,挖个池子就供养充足了;选择道修炼自己的人,心中清除一切杂念那么心性自然安定。所以说,鱼自己忘了在江湖里,得了道的人,忘了自己有道”。

子贡说:“请问超凡脱俗的人是怎样的人?”。

孔子回答:“所谓'超凡脱俗的人’,就是超脱世俗而合于天道的人。所以说,天道认为是小人的人,世俗认为是君子;世俗认为是君子的人,天道却认为是小人。”

【赏析】

在这里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共同确立了“志同道合”的交友原则,而且重在共同致力于道,不在于形式。即“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庄子又通过孟子反、子琴张对待子桑户死后的行为进一步证明他们忠实地履行了“共同致力于道”的诺言。

子贡对孟子反、子琴张对待子桑户之死的行为非常不满,认为他们的行为不可理喻。子贡将以上情况告诉给孔子后,孔子就孟子反、子琴张的行为进行了“就事论道”的评说。

在孔子的评说中,集中阐明了以下道理:

一是阐明了得道之人的生死观。这里不仅重申了人的生死是宇宙间混沌之气聚散的变化,同时进一步明确提出“假于异物,托于同体”观念。即是说人体的各种器官的产生和消亡都是宇宙间混沌之气聚散的变化。是凭藉着不同的载体,最终寄托构成同一的整体。

本篇第四部分讲过,子来有病,子犁前往探望时,对子来说:“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这说明聚成子来的这股气,散后并不一定重新聚为一个完整的物,有可能重新聚为整体的某一部分。如老鼠的肝或是小虫的臂等。对此,子来也作出明确地回答:“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基于这一观念,可以认为,造物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将宇宙间混沌之气一部分聚成这一器官,另一部分聚成那一器官,最终组成一个整体,塑造成为各种不同的物。而且“反覆终始,不知端倪”。

二是以“鱼相忘乎江湖”之喻说明得道之人“相忘乎道术”的道理。这里以鱼隐喻人,以水隐喻自然。鱼只有回归水中方能获得自由,并且忘记了自己是在江湖里。同样的道理,学道的人,只有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方能体悟大道。人得了道之后也就忘记了自己有道。

三是说明得道之人与世俗之人衡量人的标准不同。即“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同时,孔子也是在告诉子贡,你是没有得道之人,认为他们的行为不可理喻是因为衡量人的标准不同。

(六)

【原文】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①,其母死,哭泣无涕②,中心不戚③,居丧不哀。无是三者④,以善处丧蓋鲁国⑤。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⑥?回壹怪之⑦。”

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⑧。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⑨。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⑩,不知就后;若化为物(11),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12),有旦宅而无情死(13)。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14)。且也相与吾之耳矣(15),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16),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17),献笑不及排(18),安排而去化(19),乃入于寥天一(20)。”

【注释】

①孟孙才:人名,复姓孟孙。②涕:泪水。

③中心:心中。戚:悲伤。

④三者:指上述“哭泣不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的三种表现。

⑤蓋:覆。 ⑥固:竟,难道。 ⑦壹:实在,确实。

⑧进:胜,超过。 ⑨夫:这里代指孟孙氏。⑩就:趋近。

(11)若化为物:意为“把人的死亡看作此物变成他物一般”。

(12)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指人死之后有着惊惧的容貌,并没有伤害他人的用心。骇:惊惧。形:容貌。损:伤害。

(13)有旦宅而无情死:指形骸只是人生所聚之气居住的寓所而人死所散之气本性不变。旦:日出之时。喻指气聚人生之时。宅:居住的寓所。情:指本性。死:牢牢固定的;极难移动的。

(14) 乃:通作“尔”,如此的意思。

(15)耳:附耳而语。指私下议论。

(16)厉:通作“戾”,至、往的意思,这里实指鸟的飞翔。

(17)造适:故意的造作。造:造作;虚构。适:适意。

(18)排:推开。

(19)安排:安于自然的变化。去化:忘却死亡。

(20)寥天一:寥廓广博的天合而为一。

【译文】

颜回问孔子说:“孟孙才这个人,他的母亲死了,哭泣时没有一滴眼泪,足见他心中并不悲伤,居丧时也未悲哀之情。这三个方面没有任何悲哀的表现,可是却因善于处理丧事而名扬鲁国。难道真会有无其实而得其名的情况吗?颜回实在觉得奇怪。”

孔子说:“孟孙氏处理丧事的作法已经完全尽力了,他对丧礼的认识超过一般人。人们希望从简治丧却不能办到,孟孙才已经做到从简办理丧事了。孟孙氏不知道人因为什么而生,也不知道人因为什么而死;不晓得生死哪个是先,哪个是后。他把人的死亡看作此物变成他物一般,在等待一种自己也不知道将要变成何物的变化!况且将要出现变化,怎么知道不会继续变化呢?即将不再发生变化,又怎么知道已经变化结束了呢!我和你呀,也许是还在做梦没有醒来的人吧!况且死去的人虽有使人惊惧的容貌但没有伤害他人的用心,形骸只是人生所聚之气居住的寓所而人死所散之气本性不变。可见孟孙氏其实特别地清醒,母亲死了,人家都哭,他也哭一哭,这是他如此居丧的原因。再说,人们相互私下议论我时,怎么知道所谓的“我”其实并不是“我”呢?而且,你还可能梦见你变成一只鸟高飞到天上去了,或者梦见变成一条鱼沉到深水中去了呢!不知道在这里谈话的人是醒着呢?还是在梦中呢? 故意的造作不如付之一笑,付之一笑不如推开任其自然,安于自然的变化并且忘却死亡,那他就是与寥廓广博的天合而为一了。”

【赏析】

第六部分仍是在说明得道之人的生死观。第五部分是从他们的朋友的死去观察分析得道之人的生死观,这一部分是通过自己的母亲的死去进一步验证得道之人的生死观。

这一部分与第五部分所不同的是在对死者处理方式上有点不同。第五部分是讲孟子反、子琴张对待自己的朋友子桑户之死的态度是一个在编挽歌,一个在弹琴,相互应和着唱歌。他们不会糊里糊涂地去遵循世俗的礼仪,而担心人们看到他们的言行有所非议。这一部分是讲,孟孙才的母亲死了,哭泣时没有一滴眼泪,心中并不悲伤,居丧时也未一点悲哀之情。但是出于世俗礼仪,人家都哭,他也哭一哭。虽然如此,同样引来世俗之人的非议。但是,孟孙才在世俗之人的非议面前的态度是, 故意的造作不如付之一笑,付之一笑不如推开任其自然,安于自然的变化并且忘却死亡,充分展现了得道之人与寥廓广博的天合而为一思想境界。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