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这几句话,给疲惫的生活一点力量
一切终将黯淡,只有你才是光芒。
这是郦波先生解读王阳明心学的体会。
意思就是说,在茫茫人世间,人生必得先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找到那个无所畏惧的自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样的诗意表达,在《论语》中,有很多类似的表达。
先贤圣哲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因“世道变坏”而让自己随波逐流,纵然时光越过千年,依旧能激起人们的感同身受。

01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思说,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即不随意猜测;不非此不可;不固执己见;不只考虑自己,唯我独尊。
人们为什么总是感到不快乐,工作中处处有人“针锋相对”?
答案是“我以为,我认定。”
一个时常将对错判断标准对准他人的人,很容易忽视自身的种种缺点,以一副“圣母娘娘”的姿态自居。
既容不下他人,也无法正视自己,长此以往,便会在人际交往中处处碰壁,如同被困顿的野兽,找不到出路,也无法舔舐伤口。
面对这样的窘境,孔子给出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答案,若能以此作为自身言行举止的的准则,大概,困惑和烦恼便会少很多。
比如,面对青春期喜怒无常、脾气很大的“叛逆”孩子,不再只看到孩子“变坏”这个表象,而是能够反思导致孩子出现如此“反常”的原因是什么?在养育过程中,是不是自己的爱用错了方式,成为“以爱之名”的无情绑架?
比如,面对工作中领导的刻薄,同事的刻意针对,不再只是“要争个高下”,而是学会倾听、接纳,以“和其光、同其尘”的态度,将自己的锋芒隐藏起来,在成人之美中,成就自己。
比如,面对家人的深情厚谊,不同年代、不同经济条件的人,表达情感的方式都截然不同,尊重、包容就好,不能以自我的喜好而否定与自己不一致的想法和做法。
世界本来的样貌,就是千姿百态,你眼中的世界,不过是你心中所想的世界罢了,并非是客观的存在。
凡事向内求,从自身找原因,便是自己与世界相处最好的“润滑剂”,也是让自己坚守初心,不被困扰的不二法则。

02
自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这是孔子和弟子自贡的一段对话。
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入柜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
孔子说:“卖它吧!卖它吧!我正等着识货的商人哩!”
这样饱含着“人情味”的对话,是不是像极了当下职场上打工人的日常呢?
生而为人,莫不为了碎银几两,奔忙不已。
想要让自己“走俏”市场,前提是让自己成为一块有价值的“美玉”。这就需要自己不断地打磨,那些为工作而进行的加班加点,那些因不被认同而被承受的恶言恶语,那些因想要出新出彩的别具匠心,都是努力成为“美玉”的见证,在岁月的沉淀下,那些看起来丝毫都不起眼的坚持,最终都成为了自信满满的底气。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终于有一天,自己活成了当初仰慕的他人的样子时,真的会热泪盈眶,会潸然泪下。
此时,熠熠生辉的光彩,已经掩藏不住了。此时,不妨给自己更多勇气,大胆地展现自己吧。去争取更宽广的平台,去融入更高的圈层,也许,一开始的时候,自己依旧是那个“不起眼”的人,但只要努力常在,梦想依旧,在追梦的路途上,就会遇见更多优秀的人,就遇到“识货的人”!

03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这是孔子对他最爱的弟子颜回早逝的无限感慨:“真可惜呀(他不幸死了)!我只看到他不断前进,从来没见他停止过。”
或许,孔子也很遗憾,假如颜回不那么“拼”,或许就能长寿一点吧。
放在当下,这是多少人在失去健康之后,心中的意难平啊。
年轻的时候,拼命赚钱;年老的时候,拿钱换命!这是多少打工人最真实又无奈的“写照”啊。
为了赚取碎银几两,为了能够养家糊口,多少人早出晚归,多少人夜以继日,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做他人不愿做的事情。
更有一种情况便是:比你优秀的人,其实比你还努力。
他们从未停下奔跑向前,他们似乎活成了“永动机”,吃饭、睡觉、休息都成为“没有时间”去完成的事情。
就这样“一路狂奔”,身边掠过无数的风景,也流逝了很多的美好。当健康告急,当疾病来袭时,他们还未明了是怎么回事,已经无法再与这个世界“硬刚”了。
我们总是走得太快,却忘记了为何出发。
所以,当你明显感觉到疲惫,感觉到撑不下去的时候,不妨,让自己停歇一下吧。
修整是为了积蓄力量,是为了厚积薄发,而不是停滞不前。

04
结束语:
人生实在太苦了。
或许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就注定,要与这个世界不断博弈,在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一地鸡毛是人生的常态,疲惫不堪也是人生常态。
只是,我们需要力量,去点燃心中的梦想,去指引人生的前行。
读一读《论语》,看看千百前的孔子,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或许你会发现,人生,从来都是这样,唯有坚守内心,矢志不渝,才能得偿所愿。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
轻轻松松读《老子》(48)
《老子》第四十八章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译文: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私欲一天比一天减少,妄念减少再减少,最后达到了质朴自然的“无为”境地。秋雨堂2023-07-30 10:52:59
0000《资治通鉴》268: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紫网2023-10-14 08:06:560000南唐李后主李煜的离愁是一种怎样的愁?为什么王国维先生说“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要问命运从最底处起步,青云直上直达顶端的典型,莫非明朝太祖朱元璋,从乞丐升到皇帝;相反,要问命运弄人,从最高处跌下,跌到谷底的典型,则莫非南唐李后主李煜了,——尽管历史上沦为阶下囚的皇帝不在少数,但像李后主一样“不失其赤子之心者”则很罕见。李后主词里面那么多离愁,到底是指什么呢?读原著2023-07-29 09:16:40
0000苦集灭道性亦空——《心经》再读之【18】
苦集灭道,本性亦空。【原典】之【妙用分第四】无苦集灭道。【译文】没有“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概念。【悟读】无喜无悲,无功无过,无得无失。此庄子追求之自然境界。庄子之重视“平衡、均匀、正常、自然”,而警惕“过分、过度、极端、刻意”,达到了绝对化的程度。此与佛家之中道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新用户97560OBk2024-02-19 08:07:43
0000顾一凡、徐雁平丨何焯赋论及其评点旨趣发微
注:本文发表于《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顾一凡博士授权发布!何焯赋论及其评点旨趣发微顾一凡徐雁平书目文献2023-07-29 12:17:04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