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7303

色空不二守中道——《心经》再读之【10】

新用户97560OBk新用户97560OBk2024-02-17 16:06:150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

【原典】之【色空分第二】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译文】

舍利子,物质事物的本质就是空,而空的表象就是物质事物;物质事物就是空,而空也就是物质事物。

【悟读】

色空不二,因果相连

所谓,是指色法,即显现在外之一切有形物质,亦可理解为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感知之“色声香味触法”,即“外部世界”;所谓,是指对“外部世界”即色之感知,就是“内部世界”。这种感知,本质为空,变化不已,如梦如幻,因缘和合,非是实有。所谓空,亦可理解为,“性空而非相空,理空而非事空”。其实,空之本质就是妙有,随缘而生灭,即万事万物之无常。

如果心为“外部世界”所动,谓之“着相”。佛家之重要两个理论基础是,万事万物,其一因缘和合,其二瞬息万变。

色不异空,是从宏观之角度而言;空不异色,是从微观之角度而言。因为万事万物皆是缘起性空,因缘和合而来。

其实色空是不二的,色法之本质是空性,一旦离开色法,空的本质又从何谈起,即言“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其实相同,只有“一个”,是谓“不二”。

因果相连,是言世人在造作一个因之时,其实果已形成。正所谓,“一念善心起,天堂已诞生;一念恶心起,地狱已现前”。一般而言,只要因缘具足,果报即现眼前。

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就是佛知见,即“了生死”。人生本苦,抛弃了生与死之对立,是谓真乐,或曰常乐。可以说,快乐是生命之唯一真谛。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证得两种功德。其一是“如所有智”,其二是“尽所有智”。所谓如所有智,是指所有法之本来面目是空性,人空法空,万法皆空,空亦空,一切时中,自性自如;所谓尽所有智,是指如同太阳光明,此种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而无缺漏。

“舍利子”,即《阿弥陀经》中之“舍利弗”。“舍利”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鹜鹭”两字,“弗”就是“子”。在佛的诸多弟子中,“舍利子”之智慧最高。《心经》两次对舍利子的呼唤,其实是对芸芸众生的唤醒。

《心经》此言是告知世人,“凡所有相,皆为虚妄”,万象皆是众生之“虚妄心”感觉之“虚妄相”。

“空”和“色”既然是一样的,不二的,那就要求我们体察世界感悟人生之际,务必持守“中道”。

何谓“中道”,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是大小乘佛教共同主张的一种思维方法。中道之更高维度,是希望世人可以站在时空之高度去体察万事万物。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趣,即六道。六道是指,“天、阿修罗、人、旁生、饿鬼、地狱”;梦里,即不觉悟,总在六道之中轮回;觉后,即跳出六道;无大千,与跳出六道是同一意思。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